中国工商银行
查看: 24407|回复: 0

[汕尾] 2023年汕尾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5-30 14:44: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23年汕尾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4年5月29日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汕尾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加快承接深圳等珠三角地区产业有序转移,扎实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取得新成效。


一、综合

经广东省统计局统一核算,2023年汕尾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初步核算数)1430.84亿元,比上年增长5.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92.50亿元,增长3.0%,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8.8%;第二产业增加值563.89亿元,增长5.7%,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3.5%;第三产业增加值674.45亿元,增长4.9%,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7.7%。三次产业结构为13.5:39.4:47.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3252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7557美元),增长4.9%。


微信图片_20240530141507.png


微信图片_20240530141512.png



2023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69.1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87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59.61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9.31%,比上年末增加4.39万人。年末户籍人口363.9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86.03万人,占户籍人口的比重51.1%。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5.05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0.24万人,年末城镇实有登记失业人员1.3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26%,比上年末下降0.01个百分点。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0.2%。分类别看,食品烟酒类上涨0.7%,衣着类下降0.2%,居住类下降0.8%,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下降1.1%,交通和通信类下降2.3%,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上涨1.6%,医疗保健类上涨1.8%,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上涨2.1%。在食品烟酒类中,禽肉类上涨幅度较大,上涨1.6%。


微信图片_20240530141515.png


微信图片_20240530141518.png



分县(市、区)看,市城区地区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5.3%,海丰县地区生产总值增长3.9%,陆丰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3.8%,陆河县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7%,红海湾开发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8%,华侨管理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1%。


微信图片_20240530141522.png



二、农业

全年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320.93亿元,比上年增长5.0%。其中,农业产值120.70亿元,增长3.4%;林业产值7.72亿元,增长10.4%;牧业产值34.82亿元,增长5.9%;渔业产值139.59亿元,增长5.4%;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8.10亿元,增长9.9%。


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24.73万亩,比上年增长0.1%;蔬菜种植面积86.13万亩,增长2.5%;油料种植面积21.58万亩,增长0.3%。


全年粮食产量43.53万吨,比上年下降2.1%;稻谷产量37.2万吨,下降3.2%;蔬菜产量155.96万吨,增长4.3%;水果产量39.15万吨,增长6.6%;油料产量3.72万吨,增长0.8%。


微信图片_20240530141526.png



全年肉类总产量11.54万吨,比上年增长4.5%。其中,猪肉产量7.83万吨,增长4.9%;禽肉产量3.29万吨,增长5.3%。全年生猪出栏99.21万头,增长7.5%;生猪年末存栏48.72万头,下降16.0%。


全年水产品产量62.83万吨,增长5.0%。其中,海水产量57.57万吨,增长5.5%;淡水产量5.28万吨,增长1.6%。


初步统计,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114.21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1.3%。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下降12.3%,其中,国有企业下降5.4%,集体企业下降33.5%,股份制企业下降15.0%,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下降0.8%。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下降27.5%,重工业下降3.4%。分企业规模看,大型企业下降14.8%,中型企业下降11.1%,小型企业下降2.2%,微型企业下降33.8%。


微信图片_20240530141530.png



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1.2%,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34.3%。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增长10.6%,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增长648.2%,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增长30.0%,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增长50.6%。


先进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下降11.1%,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42.5%。其中,高端电子信息制造业增长1.4%,石油化工业下降13.9%,先进轻纺制造业下降28.1%,新材料制造业下降49.3%,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业增长50.6%。


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下降0.3%,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35.1%。其中,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下降29.4%,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0.1%,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32.7%。


优势传统产业增加值比上年下降29.7%,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23.6%。其中,纺织服装业下降34.7%,食品饮料业下降27.4%,家具制造业下降72.6%,建筑材料业下降25.7%,金属制品业下降43.8%,家用电力器具制造业增长244.2%。


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比上年下降10.9%,其中,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42.2%,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下降38.4%,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29.1%,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162.7%,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下降3.2%。


微信图片_20240530141538.png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总额33.56亿元,比上年增长82.2%。亏损企业亏损额6.21亿元,下降37.0%。亏损企业亏损面27.9%,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总资产贡献率3.69%,提高0.4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102.63%,降低16.6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66.8%,降低0.1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1.97%,下降0.7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3.52%,提高1.9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21.77万元/人年,增长25.8%;产品销售率97.36%,提高3.0个百分点。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90.5元,比上年减少2.45元。


全市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88.23亿元,比上年增长2.3%。全市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126个,共完成建筑业总产值58.06亿元,增长9.9%。实现利润总额1.29亿元,下降6.5%


四、服务业

全年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140.0亿元,比上年增长4.5%;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42.72亿元,增长42.2%;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21.50亿元,增长6.7%;金融业增加值68.04亿元,增长7.8%;房地产业增加值92.88亿元,下降2.0%。现代服务业增加值327.56亿元,增长6.9%。


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16.9亿元,比上年增长12.0%。分行业看,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1.2%,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增长7.6%,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增长27.8%,卫生和社会工作增长20.0%,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长12.8%,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增长6.5%,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10.1%。


全年货物运输总量3759万吨,比上年增长16.7%;货物运输周转量38.33亿吨公里,增长40.7%。旅客运输总量971.6万人,增长67.6%;旅客运输周转量9.84亿人公里,增长58.8%。规模以上港口货物吞吐量1850.9万吨,增长5.7%。


微信图片_20240530141542.png



年末全市(含深汕特别合作区)公路通车里程6031.19公里,比上年增长2.4%,其中高速公路里程252.07公里,比上年增长6.9%。年末民用汽车保有量39.56万辆,增长4.8%;其中,私人汽车36.77万辆,增长5.4%。民用轿车保有量25.30万辆,增长5.1%;其中,私人轿车24.20万辆,增长5.7%。


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41.87万元,比上年增长23.3%。其中,邮政业务总量(按2020年不变价计算)18.23亿元,增长27.8%;快递业务量1.9亿件,增长37.5%;快递业务收入14.61亿元,增长23.7%。电信业务总量(按上年不变价计算)23.64亿元,增长20.1%。年末移动电话用户261.7万户,增长5.0%;年末(固定)互联网宽带用户81.04万户,增长7.9%;年末移动互联网用户243.28万户,增长7.6%。


五、国内贸易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91.45亿元,比上年增长3.2%。分经营地看,城镇消费品零售额357.63亿元,增长3.7%;农村消费品零售额133.82亿元,增长1.7%。分消费形态看,商品零售422.89亿元,增长1.5%;餐饮收入68.56亿元,增长14.4%。


微信图片_20240530141546.png


微信图片_20240530141549.png



六、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下降3.3%。分投资主体看,国有经济投资下降17.0%,民间投资增长0.4%;港澳台及外商投资增长9.1%。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下降16.9%,第二产业投资增长4.7%,第三产业投资下降8.1%。


微信图片_20240530141553.png



在固定资产投资中,基础设施投资比上年下降15.4%,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41.9%。工业投资增长4.6%,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43.0%。工业技改投资增长52.3%,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7.5%。高技术制造业投资下降28.8%,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4.1%。


微信图片_20240530141559.png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110.70亿元,比上年下降9.7%。按用途分,商品住宅开发投资下降12.6%;办公楼投资下降65.4%;商业营业用房下降5.5%。


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230.93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7.9%;其中,商品住宅销售面积218.10万平方米,下降10.5%。


微信图片_20240530141605.png



七、对外经济

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206.33亿元,比上年增长27.5%。其中,出口131.85亿元,增长34.0%;进口74.48亿元,增长17.5%。进出口顺差(出口减进口)57.37亿元,比上年增加22.32亿元。


微信图片_20240530141609.png



全年新设外商直接投资企业64个,比上年增长20.8%。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3.27亿元,增长15.1%。其中,中国香港、澳门地区合计对汕尾直接投资金额3.27亿元,增长15.1%。


微信图片_20240530141614.png



八、财政金融

全年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6.51亿元,比上年增长8.5%,其中,税收收入31.73亿元,增长24.8%。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66.47亿元,下降10.1%;其中,教育支出59.88亿元,下降9.1%;卫生健康支出34.54亿元,下降4.0%;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47.46亿元,下降5.5%。


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145.02亿元,比上年末增长7.7%。其中,住户存款余额782.43亿元,增长10.0%;非金融企业存款余额105.40亿元,下降10.5%。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135.13亿元,增长15.4%。其中,住户贷款余额592.42亿元,增长9.6%;企(事)业单位贷款余额526.93亿元,增长22.1%。


微信图片_20240530141622.png


微信图片_20240530141631.png



全年实现保险保费收入31.36亿元,比上年增长10.4%。其中,寿险业务保费收入15.91亿元,增长4.4%;财产险业务保费收入15.46亿元,增长17.3%;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业务保费收入8.76亿元,增长42.3%。全年累计赔款和给付支出16.53亿元,增长47.3%。其中,寿险业务赔付支出5.95亿元,增长59.6%;财产险业务赔款支出10.59亿元,增长46.2%;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赔付支出7.07亿元,增长96.1%。


九、居民收入消费和社会保障

全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757元,比上年增长6.0%。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595元,增长5.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741元,增长7.1%。


微信图片_20240530141636.png



全年全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3095元,比上年增长6.7%,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6786元,增长5.5%;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8026元,增长8.9%。全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6.5%,其中城镇为46.5%,农村为46.5%。


微信图片_20240530141641.png



年末全市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含离退休)35.31万人,比上年末增长2.2%。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103万人,增长2.7%。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25.38万人,下降0.6%。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239.42万人,下降2.9%。参加失业保险13.48万人,增长2.5%。参加工伤保险20.35万人,增长4.0%。参加生育保险18.97万人,下降3.3%。


全年全市养老、失业和工伤保险收入合计73.09亿元,比上年增加3.96亿元;年末累计结余36.59亿元,比上年减少0.12亿元。全年全市基本医疗和生育保险总收入36.74亿元,比上年增加6.87亿元;年末累计结余35.22亿元,比上年增加3.03亿元。


全年城乡医疗救助44.72万人次。资助参保参合的人数达11.75万人次。年末城市低保人数1.43万人,农村低保人数7.31万人。全年城镇职工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0.29万人。


各类提供住宿的社会服务机构床位2217张,收养救助人员356人。城乡社区服务机构和设施1816个,其中,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896个。全年共发行销售福利彩票3.94亿元,筹集福利彩票公益金0.44亿元。全市注册志愿者人数达51.17万人,注册志愿者人均参与志愿服务时数累计达53.67小时。


十、教育和科学技术

全年全市各级基础教育(不含高等教育,不含技工学校)招生13.72万人,比上年下降1.5%;在校学生58.32万人,增长0.4%;毕业生14.89万人,增长0.3%。其中,特殊教育学校招生125人,在校生882人;学前教育在园幼儿9.79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7.5%,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6.8%。


微信图片_20240530141649.png



年末全市共有市级企业研发中心220家,比上年末增加37家。县及县级以上国有研究与开发机构、科技情报和文献机构10个,高新技术企业110家。


全年专利授权量2980件,比上年下降6.1%。发明专利授权量118件,增长71.0%。


截至2023年底,全市共有建成或在建省级授权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6个。获得资质认定计量认证的实验室83家,获得质量、环境、职业健康三大管理体系认证企业分别为218、182和175家,获得3C产品认证的企业19家。


十一、文化、卫生健康和体育

年末全市共有各类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公有制)4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5个,县级及以上公共图书馆5个,博物馆8个,综合档案馆5个。全市有广播电台4座,电视台4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和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均为99.88%。有线广播电视用户34.1万户,有线数字电视用户34.1万户,分别比上年末下降1.4%和1.5%。全年出版《汕尾日报》报纸716.40万份。全市图书馆共有藏书27.38万册,人均图书拥有量1.02册。


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1647个(含村卫生室),其中医院44个、卫生院48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1个,妇幼保健机构5个,专科疾病防治机构6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5个,卫生监督机构2个,村卫生室1122个。


全市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16509人,比上年增长7.7%;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5802人,注册护士6566人。拥有医疗床位12199张,其中医院8759张,卫生院2545张。全市乡镇卫生院拥有卫生技术人员4675人,床位2545张;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26人,卫生监督机构拥有卫生技术人员8人。


全市运动员在国内外重大比赛中共获奖牌65枚。其中在全国各类比赛中获金牌2枚、银牌9枚、铜牌11枚;在省级各类比赛中获金牌12枚、银牌13枚、铜牌16枚。至2023年末,全市共有公共体育场馆18个,其中市辖区公共体育场馆数5个。


十二、资源、环境和应急管理

全年水资源总量85.63亿立方米,比上年下降20.9%;平均降水量1976.2毫米,下降20.9%。年末全市大中型水库蓄水总量3.46亿立方米,增长7.9%;全市总用水量10.03亿立方米,下降1.6%。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448.18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3.2%。全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上升 3.0%;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上升17.7%。全年全社会用电量 82.92亿千瓦时,增长9.9%。其中工业用电量27.47亿千瓦时,增长6.3%。


全年全市平均灰霾天气日数3.3天,比上年增加1.6天;全年日照时数1833小时,比上年减少86小时。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60天;其中,优秀206天,良好154天。空气质量达到二级以上天数比例平均为98.6%,较去年上升1.6个百分点。环境空气综合质量指数2.29,全省排名第一,连续九年排名第一。年末全市建成污水处理厂42座,污水日处理能力达到61.18万吨,比上年末增长7.0%;城市污水处理率98.81%,比上年增加0.13个百分点;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


全年完成营造林5813.33公顷,其中人工造林666.67公顷,当年新封山(沙)育林2000公顷、退化林修复(含人工更新)3146.67公顷、森林抚育3600公顷。


全年共发生生产安全事故55起,比上年下降9.8%;死亡52人,上升15.6%;受伤22人,下降42.1%;直接经济损失2822万元,上升152.0%;未发生较大及以上事故。全年发生道路交通事故722起,下降5.1%;造成死亡221人,受伤766人,直接财产损失105.95万元。全市道路交通万车死亡人数为1.68人。


注:

1、本公报中2023年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地区生产总值、三次产业及相关行业增加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格计算;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速度按可比口径计算。

3、2011年起,规模以上工业统计口径为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统计口径为计划总投资500万元及以上的项目,增速为可比口径。

4、规模以上服务业范围是:(1)年营业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服务业法人单位。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三个门类和卫生行业大类;(2)年营业收入1000万元及以上服务业法人单位。包括: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教育三个门类,以及物业管理、房地产中介服务、房地产租赁经营和其他房地产业四个行业小类;(3)年营业收入500万元及以上服务业法人单位。包括: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两个门类,以及社会工作行业大类。

5、2012年四季度,国家统计局实施了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改革。2014年起按照新的调查口径对外发布城乡一体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分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由于新老调查方案在调查范围、调查对象、城乡划分标准、样本抽选、计算和汇总方式、指标口径等方面变化较大,改革后新口径数据和旧口径数据存在不可比的差异。

6、2015年起,“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更名为“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各项存款余额中,“单位存款”更名为“非金融企业存款”、“储蓄存款”更名为“住户存款”。

7、地区生产总值根据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进行修订,农业相关历史数据根据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结果进行修订。

8、先进制造业包括高端电子信息制造业、先进装备制造业、石油化工产业、先进轻纺制造业、新材料制造业、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装备制造业包括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包括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信息化学品制造业。

9、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贷款余额含外资银行;2021年起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贷款余额数据不含深汕特别合作区,增速为可比口径。10、水资源数据尚未经省水利厅审核确认。11、部分数据或相对数由于单位取舍不同而产生的计算误差,均未做机械调整。

资料来源:本公报中城镇新增就业、登记失业率、社会保障数据来自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和医疗保障局;财政数据来自市财政局;进出口、外商直接投资数据来自市商务局;公路里程、运输数据来自市交通运输局;邮政数据来源于市邮政管理局;电信数据来源于市电信公司、市移动公司、市联通公司;银行业金融数据来自人民银行汕尾分行;保险业数据来自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汕尾监管分局;教育数据来自市教育局;企业研发中心数据来自市科技局;质量检验、专利数据来自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文化、体育数据来自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报纸数据来自汕尾日报社;卫生数据来自市卫生健康局;社区服务设施数据来自市民政局;志愿者数据来自团市委;各类安全生产数据来自市应急管理局;户籍人口、道路交通事故数据来自市公安局;水资源数据来自市水务局;气象数据来自市气象局;环境监测数据来自市生态环境局;污水处理和生活垃圾数据来自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林业数据来自市林业局;其他数据来自汕尾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汕尾调查队及上级部门反馈。

来源:汕尾日报​

楼主热帖
[城事报料]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深汕中心医院红海湾经
[城事报料] 汕尾营商环境位列粤东西北前三名
[城事报料] 南方观察|西承东联桥头堡,汕尾如何当好“超
[城事报料] 黄坤明到汕尾调研 做实做强西承东联桥头堡 全
[城事报料] 6月15日起!汕尾站始发直达昆明南,重庆西直
[城事报料] “花式漂移”“神龙摆尾”……多图直击汕尾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市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