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访的实质,是学校联系家庭的一座桥梁,就像是一场遇见:遇见不完美的学生,他们有的有目标但是缺乏实际行动,有的没有目标但是真实善良;遇见不完美的家长,他们有的不了解孩子的现状,对孩子提出了过高的要求,有的清楚孩子的情况但缺乏与孩子沟通的技巧。正因为有种种的不完美,促使家长、学生、老师共处一室,亲密无间、互相信任、互相学习、互相谅解、互相合作,结成家校的教育同盟,帮助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全面发展,在彼此的遇见中成为更好的自己。家访,作为促进家校沟通合作、聚焦解决教育难题的有效方式,却不曾想一经推出,就收获骂声一片。
现在有一些地方、一些学校,要求教师开展全覆盖式家访。有的地方,居然还充分利用法定的暑假这个时间段,不断地折磨教师。领导一句话,教师做到死。近日,某地开展所谓全覆盖式家访,是指当地在暑假来临之际,持续开展的“家访进万家,满意在教育”全员家访活动。骂声主要来自于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来自于学生家长。老师上门家访,家长难免会有一些基本的接待,打扫卫生,买些水果,泡点茶水,然后还得提前回家等着,老师到了除了一问一答的尬聊,还有拍照,填表,签字等烦琐的环节。多数家长觉得这种形式式家访给自己增加了麻烦,当然也还有个别家长不愿意让老师知道自己的家庭状况。
第二,来自于老师。暑假本是老师休息回血的时期,如果照这样的覆盖式家访,会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导致暑假大打折扣。一个班四、五十人,只能是走马观花式的完成任务,这样的集中式家访必然沦落成了一种乱七八糟的形式主义。
第三,来自于社会。老师上门家访本是好事,但总有些人产生误解,故意认为老师家访另有目的,别有所图。
当然也有人认为这种任务式家访背离了家访的初衷,是为了家访而家访。家访不是作秀,不是走过场。家访后就要落实家访协议。学生的转化,需要时间,也需要空间。家访后要督促学生排除干扰,按照老师、家长、学生三方达成的家访协议抓好落实。内容应具体,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真正的家访应该贯穿于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做到按需家访,及时家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