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中学语文老师说:同事说起他孩子现在读初一的情况,本来是早上7点半到校的,有的老师就要求学生7:20到,有的7:10,有的更加卷,7:05就要到了!有的老师大课间还跑到教室给学生上课,不让学生有多少休息活动的时间。
想一想,真觉得可怕,还只是初一的学生,干嘛要这么早到学校吗?孩子的睡眠时间够吗?早饭安心吃了吗?如果囫囵吞枣,那肠胃挺得住吗?催得这么紧张,神经受得了吗?
觉得初中的老师比高中的老师还更加拼命,那中考,还有像以前那样考得好就有奖金吗?不然干嘛这么卷,老师累,学生更累,大家身心俱疲,是为了成绩,还是为了政绩呢?
不管最终成绩,心理健康如何,小孩子们本来就所剩无几的童年就几乎完全被繁重的学业剥夺了,以为“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是高三的,如果提前5、6年过早地成为学习机器,那还有什么好奇心、想象力、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呢?
负负得正,双减更加。如此之强度就是在拔苗助长,其结果就是摧残孩子的身心,让孩子早早就厌倦了学习,完全沦为了被动接受知识,应对考试的机器。长此以往,学生还有学习兴趣吗?如果把学习疲劳症感染了,有可能终身都不想再学习了。
一个残酷的现实就是,无论你在教育上如何去内卷,最终都是那极少数自律上进天赋好的孩子胜出,这种卷对于胜出者只是增加了学习时间和强度而已,而对于其他参与者而言,无论在物力还是精力方面超额的付出,都是一种浪费和伤害。
那么 教育最重要的是什么呢?那就是一个教育理念:教育要关注孩子的生命,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幸福。
很多父母亲都以为:“我做的这一切不都是为了你幸福吗?你现在苦一点、累一点,不就是为了未来的幸福吗?”
其实,童年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童年的长度,决定一个国家的高度。童年他能不能享受学习,能不能享受他和别人的交往,能不能享受他探索世界的这样一种好奇心,其实是非常关键的。幸福比成功更重要,成人比成才更关键。鲁迅在他的散文《风筝》里,都主张儿童必须要有游戏。
有两个海归,全是常春藤大学的博士生,高智商的人,结果他们的孩子呢,是个学习很不好的孩子。他们一开始很不能接受:“我们两个这么高智商,我们完全按照教育的规律在培养孩子,这个学习成绩就是上不来。”着急呀!但是,后来他们想通了,因为如果你用学霸的标准去看他,他就是个学渣。
但是,你要是用一个人的标准去看他,他是个好孩子。这孩子很善良,非常乐于助人。这个孩子很喜欢做菜,十岁的孩子能做一桌好菜。他觉得他能够享受他的人生,以后就做个好的厨师,为什么不行呢,对吧!?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我们的教育,小到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我们的老师,我们的父母,都要记住这一点:我们是要培养一个幸福的人,一个完整的人,一个更好的自己。这是我们教育应该做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