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案说险--邮储银行汕尾市分行
消费者权益保护典型案例及风险提示
黄煜东 傅财森
2025年2月初,在汕尾邮储银行某网点,一位老年客户在一名年轻男子的陪同下至邮储银行一营业网点要求办理大额取现业务。该分行工作人员按业务流程规定询问取现用途时,老年客户称是儿子转账,需取现使用。
出于职业敏感性,该分行工作人员察觉到该情况可能存在一定异常,经老年客户同意后,联系其儿子核实,得知儿子从未转账且对取现一事毫不知情。意识到老年客户可能遭遇诈骗,该分行人员迅速安抚客户情绪,告知其目前的情况可能存在的问题,详细解释诈骗风险。经过的耐心劝说,老年客户逐渐意识到自己可能被骗,最终,阻止了消费者陷入骗局,避免了经济损失。
案例解读
深入剖析案例,我们可以总结出“骗局”的三个特征:
特征一:利用陪同诱导。不法分子利用与老年客户不熟悉的身份陪同办理业务,利用老年人对陌生人警惕性低的特点,诱导老人进行大额取现操作。
特征二:编造资金来源。编造虚假的资金来源,谎称是老人儿子转账,试图误导银行工作人员,使其顺利完成取现流程。
特征三:信息不对称作案。利用老人与家人之间信息沟通不及时,以及银行工作人员与客户家属核实困难的情况,实施诈骗行为,造成信息差来达成目的。
风险提示:
一是警惕陌生陪同取现行为。金融消费者在办理大额取现业务时,如遇陌生人员陪同,需保持警惕。不法分子可能利用老年人信息不对称或防范意识薄弱的特点,诱导其办理取现业务。客户应主动核实陪同人员身份,避免因轻信他人而陷入诈骗陷阱。
二是核实资金来源与用途。办理取现业务时,金融消费者需明确资金来源和使用目的。如涉及他人转账,建议主动联系资金提供方核实情况,避免因信息不对称导致资金损失。同时银行工作人员要严格按照规定进行核实,金融消费者应积极配合,确保资金交易真实、安全。
三是增强风险防范意识。金融消费者应增强自身风险防范意识,不轻信他人诱导,不随意透露个人信息。如遇可疑情况,及时向银行工作人员反映,必要时报警处理。同时,应主动学习防范诈骗知识,提高自身识别风险的能力。
来源:邮储银行汕尾市分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