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至十六岁,这段如朝阳初升般的年华,在当今被称作初中生的时代。当我们翻开古代历史的厚重书页,那些与我们年纪相仿的古人,他们的身影跃然纸上,与当下部分青少年的生活轨迹形成了鲜明对比。不禁引人深思:从古人的不凡事迹中,我们究竟能汲取怎样的精神养分?
甘罗,这位战国末期秦国的少年英才,年仅12岁便凭借着超乎常人的外交智慧,不费一兵一卒,说服赵国割让河间五城,又巧妙利用燕赵相争,为秦国获取大片城池,自此被秦始皇封为上卿 ,其谋略与胆识令人惊叹。西晋时期,太守荀崧之女荀灌,13岁时临危受命,在襄阳被叛军围困的绝境下,亲率数十勇士,夜闯敌营,成功突围搬来救兵,保全了襄阳城,巾帼不让须眉的气魄传颂至今。15岁的慕容恪,仅率2000骑兵,便在战场上大破后赵石虎的数万大军,以少胜多,斩杀敌军三万余人,为前燕的崛起奠定了坚实基础,后世尊其为“十六国第一名将”。南宋时期,岳飞之子岳云,15岁随父出征,在随州之战中,手持铁锥枪,一马当先,率先登城破敌,成为岳家军的核心将领,尽显少年英雄本色。还有曹冲,年仅13岁便凭借“曹冲称象”展现出非凡的聪慧;拓跋珪,15岁复国并击败周边部落,成为北魏开国皇帝,为北魏统一北方奠定根基。
反观当下,十四五岁的青少年本应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在梦想的道路上奋进。然而,我们却看到一些与之相悖的现象。部分青少年“街头智慧”泛滥,过早地沾染了不良习气,甚至成为烟草销售的“助力”。虽早已不是提笼架鸟的旧时代,可他们却沉迷于网游世界,频繁出入酒吧,将青春肆意挥霍。早退、迟到成了家常便饭,泡妞、飙车等不良行为也屡见不鲜,仿佛误入歧途,迷失了青春的方向。
在青春的赛道上,有人因家世优渥而拥有更多选择,可最令人惋惜的,是一些家境普通、既无丰厚家产可继承,又无家族事业可接手的青少年,盲目追随 “二世祖” 的脚步。那些真正的 “二世祖”,凭借家庭资源,或混完学业等待接班,或由父母出资送进私立学校,甚至远渡重洋留学镀金,再不济也能靠父母的人脉关系谋得一份 “铁饭碗”。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些放弃学业、对 “二世祖” 有样学样的普通青少年,他们抛弃了知识改变命运的可能,最终只能在社会底层苦苦挣扎。我们生活在截然不同的时代,无法复刻古人的辉煌成就,也没人苛求我们必须具备古人的非凡能力。但在属于我们的时代,以清醒的认知努力读书,才是实现自我价值的正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