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邮政储蓄银行
查看: 7867|回复: 0

[论汕尾] 天才数学家杨必成教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流山 于 2025-4-13 21:19 编辑

有个几乎是自学成才的数学家,他就是在他家乡汕尾家喻户晓的人物、我国著名的扬名世界的杨必成教授。杨教授虚岁已经80岁了。他的数学成就,早已经镌刻在数学的星空中,国内翘首,国际高手。其杰出成果,在网络时代,有兴趣的“好事者”,都是可以轻而易举获得的,无需在这里赘述了。

杨必成16.png

接触过杨教授几次,其实对他充满传奇色彩的大半生,也只是了解一点点皮毛而已。但仅仅这么一点皮毛,倘若说出来,就足够令人惊讶的了。

杨必成19.png

在一般人的认识中,数学家都有“刻板”的印象:比如像陈景润,路上思考问题,撞到树了,还以为撞到了人,连忙说:对不起。比如高斯,在马路上一边散步一边思考问题,看到一辆马车跑过来,还以为是一块黑板,就把问题写在“黑板”上……再就是,很多数学家,胡子拉碴、戴着厚厚的眼镜,孤独地工作——大家都认为数学家的工作是高度个人化的,他们常常沉浸在自己的研究中,独立解决复杂的数学问题。他们有时被认为是社交上的孤岛,更倾向于与数学理论而非人交流。但事实上我们这位数学家杨教授即使到耄耋之年,居然眼不花耳不聋,说话幽默风趣,很平民化,没有一点“大家”的架子,充满着人间烟火味与家国情怀。


杨必成17.png

从心理学来讲,他的人生历程是很坎坷的,吃尽人间奇苦,特别是在文革那段非常时期,他遭遇很多非人待遇、吃了不少苦难,倘若是一般人,心态早已经扭曲了,甚至在“翻身”的时候,有一种“从奴隶到将军”的得意,还会报复他人,甚至社会,还有一种整人后获得“快意恩仇”的快感。但是,杨教授的心态特别阳光,对过去吃过的苦难,总是轻描淡写,连一点怨气都没有。反过来,他把过去的苦难当做一种人生财富,当做一种精神粮食,当做一种鞭策与动力。

杨必成18.png

更令人佩服的,是他带着一颗感恩之心。他总是感谢国家与社会对他的眷顾与垂青,感谢党让他入党,让他当上数学系系主任,让他组建一个研究团队,感谢政府给他很多荣誉,感谢各界对他的支持,感谢同事与团队对他的帮助。即使给他青少年很多压制与伤害的家乡,他依旧乡情浓郁,家国情怀时时从他的话语中倾斜出来,特别是对他的母校汕尾中学,倾注很多热情、智慧、金钱。他时不时回母校给年轻的学子们上课,总是激励年轻人,人生要有目标,要有为实现目标而努力奋斗的行动。汕尾中学的“旭华奖(助)学金”是用另一个杰出校友黄旭华院士的名字命名的,但他掏更多的钱注入其中(截止2024年,黄院士一次性出资10万,杨教授则已经出资20万),还表示黄院士与世长辞了,他愿意继续出资,把“旭华奖(助)学金”继续搞下去。每次来颁奖,他总要给学生上课。聆听世界级数学家的课,也许更是无价之宝。这样的课,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非常难能可贵。即使是成年人,哪怕是五六十岁的人,听了杨教授的课,依旧热血沸腾,壮心不已,有一股重新创业的激情与冲动。

杨必成10.png

杨教授虽然是个大数学家,但与陈景润类的数学家不一样。他不但是数学界的翘楚,也是其他领域的大学问家。他很有政治觉悟与敏锐。比如,当记者问到他对家乡汕尾有什么看法时,他居然说:没想到汕尾这10年发展很快,快到出乎他的意料,他对汕尾的未来充满信心与希望。但不忘记来个“画龙点睛”: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汕尾发展一天天好起来,美起来,成为名副其实的“善美”之城。从这一点来看,杨教授充满人间烟火味,不是高处不胜寒的大数学家。而且杨教授的生活气息很浓,对汕尾的小食特色,如数家珍,甚至对一些“与时俱进”的汕尾小食,他可以溯到源头,娓娓道来,更是充满人间烟火味。作为数学家,他不仅仅只有数学理论与知识,更和老一辈科学家,比如苏步青、钱学森一样,也拥有渊博的其他领域的知识。说起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他脱口而出,《唐诗三百首》也是倒背如流。用杨教授的亲弟弟的话来说:他是文理科全面发展的人。苏步青教授能够背诵《古文观止》,钱学森除火箭技术之外,都是大杂问家。

杨必成.png

最令人称奇的是,杨教授是纯粹本土的数学家,没有留洋,而且青春岁月都荒废在“知识越多越反动”的时代,等到高考恢复、改革开放后、上大学的时候,才接触英语。那时候,国内一般大学都不那么重视外语教育,连像样的英语教材都没有,除了文革前编写的《许国璋英语》之外,几乎没有什么英语教材,英语老师也基本用汉语来讲解英语语法,但是杨教授却靠着他“天聪”去自学英语。不久之后,他居然可以用英语撰论文、写著作,在国际讲台上用英语宣读学术成果,与外国大咖面对面交流。因此,他直言不讳地说:他的英语水平比国语水平要好。我问他英语怎么掌握得那么深?向谁学的?他说:别傻了,谁教你呢?自学的。只要有目标有方法,就可以得到这个世界上很多知识与技术。著名的文学家、翻译家林语堂好像也有类似的话:只要一本词典在手,就可以学到世界上任何一种学问。

杨必成1.png

他还大言不惭地说:阅读古诗词,每一首诗词,他看第一遍就理解,看第二遍就能够背诵。他强调这个不是吹牛。可见他的记忆力该有多惊人!过去有目不忘、一目十行的说法,这些超级“聪明”,也许在杨教授面前,只不过是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而已。杨教授的人间烟火味,还在于他的幽默。陪同他观看新修的“汕中校史馆”,他居然跟我说句潮州话:雅(漂亮)!我始终用海丰话与他交流,他居然很快就识别出我不是纯正的海丰人。马上用潮州话与我对话。从这一点来看,他的幽默感可见不一般。

杨必成11.png

当他还在读中学的时候,就喜欢《微积分》,当时整个海丰县,读过微积分的不外几个人,其中有个马校长在大学时读过,杨教授想向他请教,马校长说:早就还给老师了,忘记了。于是杨教授只好自学微积分。他说:数学是人类描述自然规律的语言将现实世界进行抽象,有了数学这个工具就能让我们对物体数量、物体结构、物体的空间、物体的运动等进行抽象量化描述。而微积分是数学的分支。微积分是微分学和积分学的总称,微分就是无限细分,积分就是无限求和。牛顿和莱布尼茨被认为是共同发明创立了微积分学。他们分别从不同角度和问题进行描述,牛顿的出发点是力学,而莱布尼茨的出发点是几何。牛顿偏向于不定积分,而莱布尼茨偏向于定积分。莱布尼茨创造的微积分符号更优秀,并沿用至今。微积分意义重大,不但促进了数学的发展,解析几何与微积分使得数学从静态数学扩展到动态数学,至此数学能够描述变化、运动。而且为各个学科提供了广泛有用的研究工具,特别是物理、化学、生物、地理、金融等等。更是推动人类进程,微积分是人类研究自然规律的基本工具,使人们对事物的认知有了飞跃,揭示了变量与常量、无限与有限的辩证统一关系。作为从小立志学数学的他,对微积分就孜孜以求了。他记住苏步青教授的一句话:“我在1924年当学生的时候,曾经做过一万道微积分的题目。当时我是这样想的,要真正学到手,只学一遍恐怕太少,一定的重复是很有必要的。”就沿着苏教授这条数学之路,他不停地做题。当时杨教授所处的年代,国内没有什么数学题集,他就用苏联编著的《高等数学》中译本,攻读数学分析,和一个同学演算微积分习题,乐此不疲,即使在文化饥荒的年代,他也没有完全荒废青春。他诙谐地说:在那个年代,别人的光阴都荒废了,他就荒废一半,一半还在努力自学数学、做数学题。

杨必成2.png

从杨教授的身上,我们也许可以看出,在当今社会,教育被神化为改变命运的万能钥匙,仿佛只要足够努力,任何人都能成为顶尖人才。然而,现实却残酷得多——真正的一流人才从来不是“培养”出来的,而是“发现”甚至“天赐”的。

海丰4.png

我们也常听到“名师出高徒”,但鲜少有人追问:名师为何无法把庸才变成天才?为何同样的老师,教出的学生却天差地别?答案很简单:教育的作用被严重高估了。所以,真正的顶级人才——那些改变世界、颠覆认知、开创时代的“天才”,往往无师自通。牛顿在瘟疫隔离期间独立发展出微积分;爱因斯坦在专利局工作时构思相对论;莫扎特四岁作曲,六岁巡演,从未被“培养”成音乐家,而是天生就是。

海丰5.png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杨教授可以称得上天才的数学家。当然这个天才,离不开他有超强的记忆力,强健的身心,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勤奋自励的拼搏行动,心无旁骛的专注精神,和几十年如一日对科学的痴迷执著。







楼主热帖
[三唯论点] 助力退役军人转型,共筑社会发展新篇
[三唯论点] 天才数学家杨必成教授
[三唯论点] 快乐常伴,奔赴一百二的人生之旅
[三唯论点] 汕尾处处有雷锋,汕中更吹立德树人风 ——汕
[三唯论点] 弟弟的葬礼
[三唯论点] 黄旭华院士,汕尾人,一路走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市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