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第一季度广东省各城市经济数据的角逐中,汕尾成绩亮眼,GDP成功超越梅州,且与韶关的差距不断缩小,引发广泛关注。这一成绩的背后,是汕尾在产业结构优化、政策驱动、区域合作等多方面持续发力的结果。
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为汕尾经济增长注入强劲动力。近年来,汕尾积极践行“制造业当家”战略,推动工业生产企稳回升。一季度,汕尾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2.44亿元,同比增长6.9% 。以电子信息、新能源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蓬勃发展,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如深汕合作区的GDP在2024年猛增70%,工业增长更是高达175% ,其辐射带动效应显著,吸引众多相关企业入驻,形成产业集聚,提升了产业竞争力与创新能力。传统产业也在技术改造与创新驱动下焕发新活力,通过引入新技术、新工艺,实现降本增效,产品附加值与市场竞争力得以提高。
政策扶持与营商环境优化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政府出台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涵盖税收优惠、财政补贴、金融支持等方面,降低企业运营成本,缓解资金压力,助力企业发展壮大。在土地供给上,推行工业用地“标准地”改革,2024年完成土地收储1.2万亩,实现重点项目“拿地即开工” ,保障重大项目落地实施。同时,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简化行政审批流程,提高政务服务效率。数字政务领域,依托“善美村居”平台实现80%政务事项“零跑动” ,12345热线接入智能大模型后工单处理效率提升60% ,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1个工作日,极大激发市场主体活力,2024年新设企业数同比增长76.5%,增速居全省第一 。
区域合作与协同发展拓展经济发展空间。汕尾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借助深汕特别合作区这一重要平台,积极承接深圳等地产业转移与资源外溢。建立深汕产业协作机制,2024年承接大湾区产业转移项目136个,投资总额超500亿元 ,形成“研发在深圳、转化在汕尾”的创新链分工,提升汕尾产业层次与技术水平。积极参与区域交通一体化建设,完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加强与周边城市互联互通,降低物流成本,提高区域经济协同发展能力,为经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相比之下,梅州在产业转型步伐、区域合作深度及政策落实力度等方面或存在一定差距。梅州虽有特色农业和文旅产业,但工业发展相对薄弱,新兴产业培育不足,产业结构不够多元化,经济增长动力略显单一。在区域合作上,对接大湾区的紧密程度和成效不及汕尾,未能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实现快速发展。
汕尾一季度GDP的出色表现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未来,汕尾需继续巩固优势,深化改革创新,加强产业升级与区域合作,为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同时,梅州等城市也可借鉴汕尾经验,加快产业转型与区域协同发展,实现经济新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