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辉煌的战绩 悲壮的历程》之九
浴血乌禽嶂 作 者: 黄 振 雄 1933年二月下旬,红49团300 多位指战员被三个团的国民党军和1000多人的民团武装包围在乌禽嶂。
乌禽嶂上春寒料峭,草木披霜。重围中的49团缺衣少粮,弹药不足,更无救兵可援。绝境面前,这支部队所有指战员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慨践行了他们对党的无比忠诚和对信仰的执着追求。
在现有的资料中,没有办法还原整个战斗的过程。笔者父亲黄贡是49团的战士,是这场战斗的幸存者。从他的回忆中,可以窥见此战的激烈和残酷。笔者11岁时,随父亲一起路过乌禽嶂,他那激昂悲怆的叙述让我刻骨铭心:
“在乌禽嶂我们部队牺牲太多人了,死伤的战友躺满了整个山坡”平生刚强坚毅的父亲突然声音哽咽,手遙指着远处说。这一幕永远定格在我的脑海中。
“仗打了几夜几日,突围前一天,团长命令我和副营长负责安置伤员,轻伤员生死不愿离开,表示要战死在阵地上,与敌人同归于尽。我们找一个较平坦隐蔽的地方先將重伤员掩藏起来,部队要突围,山路崎岖,没办法带走伤员。我们俩人来来回回,整整搬了一日,我如果不是去扛伤员,也一定战死了”。
“突围前,团长彭桂对大家说,我们的失败是暂时的,革命高潮一定会重新到来!我们现在分散突围,只要活着我们就再在一起战斗。能突围出去的人回海丰,等革命高潮了,我们再来”!
父亲说,团长在黄昏时召集部队讲话,宣布夜晚分散突围。夕阳余晖映照着浑身血迹的49团官兵,映照着满山遍野战死的烈士遗体,映照着在寒风中猎猎作响的49 团军旗,天地之间一片血色。团长彭桂在突围前最后一次的战斗动员,他的战士在28 年后复述时依然铿锵有力,震撼人心。
1958 年,父亲从海丰县主动调到紫金县庄田矿区工作。他在紫金县的四年时间里,多次到乌禽嶂周边圩镇山乡找寻当年可能被农家收留而幸存的负伤战友,结果都失望了。
1964年家父黄贡病逝,海丰县委组织部部长姚立明主持追悼会后告诉家人,黄贡是海丰县大革命时期参加革命,並坚持斗争至解放后仍幸存的五十七位老同志之一。父亲能活着看到新中国,是十分幸运的。乌禽嶂战斗没有突围出来的伤员是他一生中永远的牵挂。他和当年49团的老战友林进、陈庆明、邱池、陈世阳等同志相聚时多次回忆起这次战斗,怀念乌禽嶂上因伤没能突围的战友。
从现存的历史资料中没有发现掩藏在乌禽嶂上的数十位伤员有被捕变节行为,显然他们都英勇牺牲了。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或面对敌人的刺刀从容就义,或拉响手榴弹与敌同归于尽;也许有的伤员躲过了敌人的捕杀,却死于饥寒。
紫金县党史研究室《红色紫金》中有关于49 团乌禽嶂之仗的部分内容:
红49团在乌禽嶂突围时,“国民党军队尾随红军至曹坑,并连续5 次发起冲锋,但均被击退。虽大量杀伤国民党,但红军也伤亡惨重,其中12 名女战士战斗到弹尽援绝,全部壮烈牺牲。”
“红军第49 团第3 连班长钟光带领10 多名战士,在乌禽嶂的密林中开展游击战。3 年中,他们战胜各种困难,顽强地坚持斗争,直至1936 年夏天在国民党的围剿中全部被捕,壮烈牺牲。”
河源日报於1986 年曾刊载过一篇关于 红49 团在乌禽嶂战斗的文章,该文作者提到他在乌禽嶂调研时,在山洞里看到过成堆的骨骼,认为那是红军战士的遗骸。
冲出重围的红49团官兵共有60 多人,其中彭桂率领40 多人返回海丰;有10 多人跟隨东江军委主席朱炎来到紫金炮仔。
乌禽嶂之仗是红49 团战史上的最后一役。生死关头,战士们信念如铁,义无反顾,血战到底。49团原1 营政委颜云等250 多位官兵壮烈牺牲在乌禽嶂上,他(她)们不愧是海陆紫人民的英雄儿女。
4 月底,东江军委主席朱炎率领10 多人在紫金炮仔被敌包围,全部壮烈牺牲。
5 月12 日,东江军委常委、红六军第2 师师长、红49团团长彭桂在海丰大安峒新杏村被叛徒马克训杀害。
至此,红49 团走完了其光辉且悲壮的历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