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设银行
查看: 3695|回复: 0

[红海湾] 绘就“百千万工程”新图景 滨海新城展新颜——红海湾经济开发区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昨天 09: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市民网-客服 于 2025-7-12 09:38 编辑

  自“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红海湾经济开发区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始终以民生福祉为出发点,以资源禀赋为突破口,在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培育、城乡功能完善等方面持续发力。如今,这片滨海热土正焕发崭新活力,一幅“城乡融合、产业兴旺、民生改善”的画卷徐徐展开。

   微信截图_20250712093718.png
改造后的白沙湖堤围。

民生工程“加速跑”
老旧市场焕发新活力
  “以前的农贸市场又挤又暗,晴天怕晒,雨天怕淋,现在新市场快建好了,以后买菜可方便多了!”东洲街道居民们望着正在加紧施工的东洲人民市场,脸上满是期待。
  作为红海湾补齐民生短板的重点项目之一,东洲人民市场迁建工程承载着周边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项目选址东三村原小学旧址,拆除旧建筑物2000平方米,同步配套建设停车位、绿化、排水、电气照明、消防等设施。该项目自去年12月份启动,目前主体结构已完成,正进行外墙面砖铺贴和门窗制作安装,工程进度达80%,预计7月中旬即可投入使用。
  新市场面积扩大了,通风和采光都做了优化设计。市场建成后将彻底改变过去“以路为市、占道经营”的乱象。项目负责人介绍道。

  滨海资源“活起来”
  乡村经济闯出新路径
  在遮浪街道长沟村,一片湛蓝的海湾正书写着“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新故事。依托丰富的浅海滩涂资源,该村引进集德实业有限公司投资1.5亿元打造金屿滩旅游区,去年以来累计接待游客超18万人次,带动社会经济效益约2189万元,每年为村集体增收14万元。

   微信截图_20250712093707.png
  红海湾经济开发区遮浪街道海边路游人如织。

  “以前守着这片海,最多就是打打鱼,现在游客来了,我开的海鲜大排档旺季一天能赚上千元 !”村民陈大哥的话道出了旅游开发带来的实惠。随着旅游业发展,在景区周边从事餐饮业、民宿经营的村民收入显著增长。
  不止于“靠海吃海”,长沟村还在土地里“刨出”了新商机。通过“大农业合作社+社会力量”模式,该村将零散耕地通过“三资”平台集中流转,统一种植高品质番薯。目前,576 亩番薯基地年产1728吨,产值达691.2万元,流转收入按耕地及地利情况进行分配,同步申请变更地利补贴账户,按照谁耕种谁补贴的原则,直接补贴承包户。这种模式不仅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还让村民们的腰包鼓了起来。

  配套设施“补到位”
  城乡品质实现新提升
  “以前一到雨季,村里就积水,出门都得蹚水。现在排洪渠修好了,再也不用担心了。”说起村里的变化,田墘街道村民们竖起了大拇指。
  村民口中的排洪渠,正是红海湾投资2.3476亿元建设的乡村排水防涝项目的一部分。该项目涵盖7.03公里海堤加固、11.002公里排洪渠整治、4座排涝泵站等设施,2024年7月开工建设,截至今年4月底,已完成施工进度约33%,目前项目有序推进中。
  在供水保障方面,总投资2.6005亿元的供水管网改建工程同样如火如荼。项目涉及田墘、东洲、遮浪三个街道,改建供水管256.34公里,截至今年4月底,已完成工程施工进度58%。“以前水质不稳定,有时候还会停水,改造后不仅水压稳了,水质也更放心。” 田墘街道的居民纷纷说道。
  此外,投资5亿元的农村供排水综合工程、2.1536亿元的水厂扩建工程、5500万元的白沙湖堤围改造工程等一批项目先后建成或推进,构建起“供水有保障、排涝有能力、防洪有屏障”的城乡基础设施网络,为红海湾高质量发展筑牢了根基。
  从农贸市场的升级蝶变到旅游经济的蓬勃发展,从水利设施的全面改造到供水网络的不断延伸,红海湾经济开发区以“百千万工程”为抓手,用一个个实打实的项目,勾勒出城乡融合发展的崭新画卷。
  来源:汕尾日报
记者:林敏
  通讯员:黄小斯

楼主热帖
[汕尾资讯] 华侨管理区侨联依托平台精准发力 全力做好“
[汕尾资讯] 华侨管理区:特色花卉产业带动群众增收
[汕尾资讯] 侨区政务服务中心落实服务监管机制 提升窗口
[汕尾资讯] 侨兴街道强化党建引领 筑牢基层战斗堡垒 提升
[汕尾资讯] 侨兴街道第七村开展禁毒宣传教育活动
[汕尾资讯] 绘就“百千万工程”新图景 滨海新城展新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市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