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邮政储蓄银行
查看: 5331|回复: 0

[论汕尾] 在锣鼓声中思考逝者的身后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前天 16:41 手机用户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人死不能复生,悲伤本是人之常情。然而,在当下逝者的“后事”仪式中,真正的悲伤究竟还剩几分?几人?


后事,本是缅怀与告别的庄严仪式,是生者与逝者进行最后一次温柔对话的桥梁。它承载着对生命的敬畏、对过往的追忆,以及对未来的释然。


然而,不知从何时起,这座神圣的桥梁被铜臭侵蚀,沦为了一场精心算计的“人情”交易。直白地说,办一场“后事”,许多人直勾勾的目光,都盯在了“奠仪”记录簿上。


“奠仪”本是亲友以财物助丧、聊表心意的古老传统,如今却异化为赤裸裸的“奠银”。传统、文化、仪式、风俗……通通被抛诸脑后,人们的心思不在于“奠”,也不在于“仪”,而只在于“银”!


这个金钱符号,隐藏在锣鼓声、唢呐声中,也藏在收取“奠银”后贴在墙上或木板上的黄纸的字里行间。其流向不再是为逝者体面送行,而是成为操办者衡量“面子”与“收益”的标尺。


所以,别告诉我锣鼓喧天、唢呐齐鸣好几天是为了传承传统文化;更别用“锣鼓吵闹是为了让逝者‘回来’时找得到路”这类封建迷信来粉饰。如果真的不是为了收回所谓的“人情”,那么不收吊唁者一分钱,那才是真正尊重逝者、恪守传统的风骨。


于是,停灵数日,既为“等客”,也为“守灵”;“起鼓”数日,名为庄重,实则为了拉长收钱周期。我爱说实话,请原谅我这么直白!鼓声的长短,不取决于对逝者的哀思,而取决于账面上“奠银”的厚薄,好让以前送出去的“人情”在此刻以“奠银”的形式回流。


“让逝者找到回家的路”、“这是老祖宗的规矩”……这些动听的言辞,在金钱面前显得如此苍白和虚伪。


真正的传统,是“慎终追远”,是发自内心的肃穆与感恩。它体现在对逝者遗物的妥善安放,对亲友前来吊唁的真诚致谢,而不是在账桌上计算盈亏。


当逝者的身后事变成了一场“人情”与“金钱”的交换,我们失去的远不止是仪式的庄严。我们失去了对生命的敬畏,失去了情感的真诚,也让“死亡”这个本应促使我们反思人生的终极命题,变得世俗而廉价。


逝者长已矣,生者当自醒。愿我们都能守护身后事的纯粹,让告别回归告别,让悲伤拥有尊严,让爱与记忆,而不是金钱成为连接生死的唯一纽带。

楼主热帖
[三唯论点] 一次关于头盔与灵魂的城市反思
[三唯论点] 规矩的壳,形式的核
[三唯论点] 在锣鼓声中思考逝者的身后事
[三唯论点] 你们需要怎么样的老师就搞怎么样的教师节
[三唯论点] 安全无小事,碰到就是大事,别拿烟头当“暗器
[三唯论点] 网络是来干正事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市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