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事乱象民间调查 ——以D镇为例 旧时海陆丰民间若有办丧事者,出于对死者的吊唁,亲戚朋友送的都是挽轴,或是香、纸、炮、烛等一些简单的礼物,也有2元、3元的微薄仪金。据传,这也是农民运动领袖彭湃当年成立农会以后,提倡会员互相帮助的一种善举。因为那时农民生活艰苦,家有亡故,穷者不得“入土为安”,丧家对来奠仪的亲朋戚友感激不尽,“完七”后发逐家逐户登门发“利是粿”,当面表达感谢之意,神情恳切。那时,奔丧吃饭的只限前往送葬的亲朋好友。至于前去帮忙的人,也有可能延至“头七”晚丧家再登门礼请请。 时至改革开放以后,人民生活逐步改善,办丧事不再差钱,旧有的各切,已不复存在。时下,农村丧事则乱象频生。 不菲的丧葬费 某村老板亡父办丧,花费200多万。单搭灵堂就花费30多万元。大作道场10多天。 与老板级的奢靡相比,一般家庭办丧费用则要少得多。但也不低于10万元。支出主要包括棺木、布草、伙食、礼物、法师,等等。饮食一般要几十台,多至一百多台。每台至少要500元以上,高至1000多元,有的还要提供烟酒等。 某村一五保户死亡,村里人操办丧事,说太简单不好,至少也要一两班音乐队。后来据说花了2至3万元。这也是最少的开销。 丧葬费高企存在着哪些因素? 首先是民间所谓“散财为公”的习俗,指办丧收入的“奠仪”金,不能有剩。顶多留一点做坟墓。甚至还有“子女生成要垫钱的”的谬论。于是,“挽蓝仔头”也即是丧家请来的理事人,根据丧家不同的“家事”,会安排得“差不多”,即“不剩不欠”。如果有人提出节俭,马上就会有人反对,主人家也不好意思。 其次攀比心理。如比“人户”(送葬人数);比“排场”(音乐队班数,也有请《英歌舞》),比“伙食”(每桌的钱数),比“礼品”(如发头白、雨伞的价钱,村里人发香烟的档次)。 另外,丧事铺张浪费相当普遍。所发毛巾、雨伞等,质量低劣。有的家庭成堆,弃之可惜。食物浪费更是惊人。有的甚至还发生食物集体中毒等突发事件。 背后的“利益链条” 知情者透露,丧葬费花销,其实存在背后利益链条。 理事人员借办丧事“吃回扣”。如厨房给谁做,理事人员收回扣。还有棺木、布草、山工、海鲜、肉料购买,甚至音乐队、西公等人员的聘请,都有回扣,这叫市场潜规则。如遇丧家节俭,众理事人员会一哄而散,给主家难堪。 某村有一佛教徒,其母亲死后采用佛教形式办丧。由于佛教礼节治丧简朴,又省了很多海鲜禽肉,不烧纸钱,少燃鞭炮……这自然让理事人员和众多相关行业商家赚不到钱,以致四面八方流言蜚语不断,说什么“惊人吃,做鬼也是饿死鬼”,云云。 教育引导很必要 每逢死人,不管村或墟镇,高音喇叭哀乐播放不止,声扰四邻。有一外省女子说:来汕尾工作生活近十年,看到的几乎是热闹的死人出殡。 更值一提的是对少年儿童造成不良影响。由于开放吃丧饭,农村很多儿童为了替丧家帮手持花圈赚钱,包括可得到一把雨伞、一条毛巾,吃一顿丧饭,放弃上学。 高额的丧葬费对穷困家庭自然造成影响。兄弟众者,摊分少些,兄弟寡者,不堪重负。而且日后还要“礼尚往来”,民间喻此为“免息贷款”。 但现实中要推行移风易俗,也是一件不易的事。即使有人有想改变,也阻力重重。如兄弟多人的家庭,一人提议简办,其他兄弟反对,便不能实现,不然会被视为“不入众”,最终提议者会落得众叛亲离的结局。某村一外出有成之士祖母出殡后提出不做功德,就受到村长老的等的反对,最后只得答应“西公”做到“灯火光”。 丧事简办,政府职能部门在对风光大葬现象进行“围、追、堵、截”的同时,要加强教育引导,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更要带头移风易俗。
该贴已经同步到 尚柳的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