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邮政储蓄银行
查看: 29360|回复: 12

[论汕尾] 丧事乱象民间调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5-17 21:22: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丧事乱象民间调查
——以D镇为例
旧时海陆丰民间若有办丧事者,出于对死者的吊唁,亲戚朋友送的都是挽轴,或是香、纸、炮、烛等一些简单的礼物,也有2元、3元的微薄仪金。据传,这也是农民运动领袖彭湃当年成立农会以后,提倡会员互相帮助的一种善举。因为那时农民生活艰苦,家有亡故,穷者不得“入土为安”,丧家对来奠仪的亲朋戚友感激不尽,“完七”后发逐家逐户登门发“利是粿”,当面表达感谢之意,神情恳切。那时,奔丧吃饭的只限前往送葬的亲朋好友。至于前去帮忙的人,也有可能延至“头七”晚丧家再登门礼请请。
时至改革开放以后,人民生活逐步改善,办丧事不再差钱,旧有的各切,已不复存在。时下,农村丧事则乱象频生。
不菲的丧葬费
某村老板亡父办丧,花费200多万。单搭灵堂就花费30多万元。大作道场10多天。
与老板级的奢靡相比,一般家庭办丧费用则要少得多。但也不低于10万元。支出主要包括棺木、布草、伙食、礼物、法师,等等。饮食一般要几十台,多至一百多台。每台至少要500元以上,高至1000多元,有的还要提供烟酒等。
某村一五保户死亡,村里人操办丧事,说太简单不好,至少也要一两班音乐队。后来据说花了23万元。这也是最少的开销。
    丧葬费高企存在着哪些因素?
首先是民间所谓“散财为公”的习俗,指办丧收入的“奠仪”金,不能有剩。顶多留一点做坟墓。甚至还有“子女生成要垫钱的”的谬论。于是,“挽蓝仔头”也即是丧家请来的理事人,根据丧家不同的“家事”,会安排得“差不多”,即“不剩不欠”。如果有人提出节俭,马上就会有人反对,主人家也不好意思。
其次攀比心理。如比“人户”(送葬人数);比“排场”(音乐队班数,也有请《英歌舞》),比“伙食”(每桌的钱数),比“礼品”(如发头白、雨伞的价钱,村里人发香烟的档次)。
另外,丧事铺张浪费相当普遍。所发毛巾、雨伞等,质量低劣。有的家庭成堆,弃之可惜。食物浪费更是惊人。有的甚至还发生食物集体中毒等突发事件。
背后的“利益链条”
      
    知情者透露,丧葬费花销,其实存在背后利益链条。
理事人员借办丧事“吃回扣”。如厨房给谁做,理事人员收回扣。还有棺木、布草、山工、海鲜、肉料购买,甚至音乐队、西公等人员的聘请,都有回扣,这叫市场潜规则。如遇丧家节俭,众理事人员会一哄而散,给主家难堪。
某村有一佛教徒,其母亲死后采用佛教形式办丧。由于佛教礼节治丧简朴,又省了很多海鲜禽肉,不烧纸钱,少燃鞭炮……这自然让理事人员和众多相关行业商家赚不到钱,以致四面八方流言蜚语不断,说什么“惊人吃,做鬼也是饿死鬼”,云云。
教育引导很必要
每逢死人,不管村或墟镇,高音喇叭哀乐播放不止,声扰四邻。有一外省女子说:来汕尾工作生活近十年,看到的几乎是热闹的死人出殡。
更值一提的是对少年儿童造成不良影响。由于开放吃丧饭,农村很多儿童为了替丧家帮手持花圈赚钱,包括可得到一把雨伞、一条毛巾,吃一顿丧饭,放弃上学。
高额的丧葬费对穷困家庭自然造成影响。兄弟众者,摊分少些,兄弟寡者,不堪重负。而且日后还要“礼尚往来”,民间喻此为“免息贷款”。
但现实中要推行移风易俗,也是一件不易的事。即使有人有想改变,也阻力重重。如兄弟多人的家庭,一人提议简办,其他兄弟反对,便不能实现,不然会被视为“不入众”,最终提议者会落得众叛亲离的结局。某村一外出有成之士祖母出殡后提出不做功德,就受到村长老的等的反对,最后只得答应“西公”做到“灯火光”。
丧事简办,政府职能部门在对风光大葬现象进行“围、追、堵、截”的同时,要加强教育引导,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更要带头移风易俗。



该贴已经同步到 尚柳的微博

楼主热帖
[文化天地] 十赋鹧鸪天.悼报社李振威总编
[文化天地] 深圳市钢材流通行业协会成立志贺
[文化天地] 咏清兄诗赠黄旭华院士(古风)
[文化天地] 咏清兄诗赠叶尚柳
[文化天地] 步韵赞乡贤黄旭华院士
[文化天地] 厦门游(外二首)

发表于 2012-5-17 21:27:43 | 显示全部楼层
点击进入微信
带头移风易俗,很好,就是不知道谁来带{:3_47:}
发表于 2012-5-17 21:36:54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12-5-17 21:39:44 | 显示全部楼层
缺乏管理。
发表于 2012-5-17 22:09:45 | 显示全部楼层
挽蓝仔头是指“死人头”吧?指为死者家属打理后事的老板。
发表于 2012-5-18 17:46:10 | 显示全部楼层
:lol
发表于 2012-5-19 16:58:34 | 显示全部楼层
乱,乱
发表于 2012-5-19 16:58:39 | 显示全部楼层
乱,乱
发表于 2012-5-21 02:27:16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是厚养簿葬更文明
发表于 2012-6-21 22:39:33 | 显示全部楼层
丧事的乱象正如楼主所说的迷信,攀比,回扣这些直接导致,但是一些浪费是有原因的,比如文章里说到雨伞什么的。出殡的队伍需要乡里的人来组成,但是现在的村里的男丁大多除外打工或经商,村子里的人手严重不足,而汕尾地区的丧事队伍少则也要七八十上百人组成,办丧事的人家跟村子里的人交往程度不太广的话,很多人还不愿意来帮忙的,由此大家来帮忙的时候,人不怕多,只怕少,办丧事的人家都是有点感谢的意味的,如果此事遇到下雨,为了不让来帮忙的人为难,大部分人家都会买些避雨工具给大家使用,比如雨伞,说实在的,发雨伞还真够麻烦的,要是大力的话,拿雨伞就太不方便了。一些人家发的是一次性的雨衣,这样还方便实惠些。


关于最后楼主说到外省人看热闹的那话,其实我非常不赞同。各个地方有各个地方的风俗,为什么我们不能把汕尾地区的丧葬看成是一种文化呢?而这种文化是表现孝道的,同时也在教育下一代关于孝道的,外省人早就把这些丢弃了,但是并不是他们的思想进步了,只能说他们忘本!其他的我都不想说太多,以免被人说我偏激看不起外省人
发表于 2012-6-25 10:29:05 | 显示全部楼层
:)
发表于 2012-7-11 02:07:59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代好贼 发表于 2012-6-21 22:39
丧事的乱象正如楼主所说的迷信,攀比,回扣这些直接导致,但是一些浪费是有原因的,比如文章里说到雨伞什么 ...

陆河河口客家人与福佬人的区别是,少过节,多做生日,对丧事既隆重有简朴。
发表于 2012-7-30 09:53:52 | 显示全部楼层
九斤 发表于 2012-7-11 02:07
陆河河口客家人与福佬人的区别是,少过节,多做生日,对丧事既隆重有简朴。

不能用各个地方的风俗的比较的,人家过节少,多做生日,也是一种文化习俗,是好事。不过呢,要是说到过节少什么的话,在汕尾这个地方的话,你信基督的话,恐怕连圣诞节你都可以潦草的过过罢了。各个地方的风俗和习惯不同,不能对比,就说你说的多做生日来说,人家为了这个生日,大做特做,还不是一种铺张浪费吗?就算是简单的做吧,一年你也只能做一到两次生日吧?我们假设公历生日做一次,阴历生日做一次,一年最多做两次。这样的话,说句不好听的,你的生日不正是你妈妈的痛苦日吗?这样说的话多做生日什么的也不实际呀,应该是大搞特搞母亲节或母亲的生日,这样才是对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市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