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6336|回复: 8

[汕尾] 汕尾处女地 续写春天的故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7-17 09:24: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  南方都市报
0.jpg

1.jpg
深汕特别合作区党工委书记马智华。

  今生
  深汕合作区不单单是深圳方面的捐献和扶持,而是双赢的。
  如果有必要,也可以像前海一样,制定一部管理条例。在大的目标框架下,快速推进工作。其他的,包括体制上,只要不踏红线,就有勇气去探索。
  ——— 深汕特别合作区党工委书记马智华
  463平方公里的区域,宛如处女地一般,静待开发。汕尾市海丰县鲘门、小漠、赤石、鹅埠四镇,从2011年5月21日起,正式成为“深汕特别合作区”的土地。一个小深圳,能否在这片土地上崛起,再次创造新奇迹,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和期待。南都记者近日实地探访深汕特别合作区实施现状。

楼主热帖
[城事报料] 陂洋镇陂沟乡真君大帝〈吴爷公〉十年期大庆
[城事报料] 春节将至,陆城新夜景
[图看汕尾] 【摄影欣赏】印象内湖墟
[汕尾资讯] 《深圳特区报》专题报道:不忘初心努力创建区
[汕尾资讯] 我市举办精准扶贫驻村干部业务培训班 确保各
[汕尾资讯] 深圳市领导到深汕特别合作区调研 推动项目加

 楼主| 发表于 2011-7-17 09:26:20 | 显示全部楼层
点击进入微信
本帖最后由 小阳光 于 2011-7-17 09:31 编辑

  村民回迁干部留任
  鲘门、小漠、赤石、鹅埠四个镇,均属于以民风彪悍著称的海丰县。这里青山碧水,依山傍海。
  6月25日,小漠镇,渔民刘平正坐在村道边的大树下乘凉。“深汕特别合作区?当然知道!”当南都记者问起时,刘平开始热情地介绍起来,对合作区的状况十分熟悉。他神秘地透露,“听说,合作区的政府,就要建在我们这。”
  顺着刘平手指的方向看去,是一片海边的青山,渔船停泊在岸边,人们悠闲地在田间海里劳作。或许,正如刘平所期盼的那样,数年或者数十年后,一座新兴城市就会在这里拔地而起。而到时,刘平在广州和深圳打工的两个儿子,也可以回家乡发展。
  出乎南都记者的预料,对于深汕合作区这样概念性的名词,在这四个镇上,几乎每人都能道出一二来,人们对于这片土地上即将到来的变化,是期盼的,也是觉得真实而有可能的。
  深汕特别合作区所包括的四个镇,人口只有7.3万,常住人口更少。由于当地经济发展落后,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以至于面积并不算小而资源也还算丰富的小漠镇上,只居住着1万多人。
  深汕特别合作区成立的消息无异于一块磁石,磁力波及范围,回流潮指日可待。
  合作区的官员们也惊讶地发现,有一些户口已经迁到其他城市的当地人,已经动起了将户口回迁的心思。刚刚走马上任的深汕特别合作区党工委书记马智华说,在赤石镇,有一个村的几十口人竟然都将已迁出去的户口迁回,“这说明不仅是干部,老百姓也看好合作区的未来”。
  在当地干部的眼里,深汕特别合作区简直是汕尾今后发展的唯一出路,当挂牌的消息传来,上下都为之振奋。
 楼主| 发表于 2011-7-17 09:27:49 | 显示全部楼层
新浪官方微博
本帖最后由 小阳光 于 2011-7-17 09:32 编辑

  再造一个深圳的神话,似乎很快就将变为现实。
  2011年5月21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和广东省委副书记、省长黄华华的见证下,深汕特别合作区的授牌仪式在广州举行,备受各界关注的这块深圳经济“飞地”终于有了实质性的进展。
  然而,在2008年,许多汕尾干部对在海丰县四个镇建立深汕特别合作区还持将信将疑的态度,“这么大的事,能行吗?”在汕尾市委宣传部出版的杂志《东岸》的一篇文章上,这样记载了当时汕尾干部对此事的态度。
  如今,当地的干部却活络了心思,希望能够继续在当地留任,而不是如以前一样纷纷要求调回汕尾市区,“以前到这里任职,跟古代的贬职一样,现在大家都想往合作区去”。在一个非正式场合,南都记者亲眼见到一个在汕尾市某机关任职的干部半开玩笑地向马智华询问合作区内是否还有职位空缺。
  刚刚走马上任的深汕特别合作区党工委书记马智华,深汕特别合作区管委会主任马裕滨,被当地官员称为“两马”,希望他们“马到成功”。
  再造一个小深圳
  由合作区招商引资临时负责人许国庆带领,南都记者得以一览这先行的10平方公里。
  从汕尾市区驱车40分钟,沿深汕高速公路行驶,就来到合作区四个镇之一的鹅埠镇,合作区的发端———深圳(汕尾)产业转移工业园就位于这里。
  鹅埠镇以产鞋闻名,被称为“汕尾鞋业第一镇”。但事实上,这里与相邻的惠东吉隆镇相比,仍不能算是鞋业发达的地区。在七八年前,海丰县利用这块地跟惠东的制鞋产业对接。老百姓也想跟惠东接一些活。当时有8万平方公里,就是卖给鞋厂,但后来海丰县认为不行,制鞋企业太落后了。
  而今,在产业转移工业园的周围,仍有许多制鞋的家庭小作坊。6月23日,在自己门口纺着鞋带的老李对深汕特别合作区表现得漠然:“合作区?不关我们事啦,我们这些鞋样做好都是供给惠东的。”
  老李不知道,在未来的一年内,他就要从鹅埠人,变成“合作区人”,根据合作区基本框架,合作区内四镇要撤销镇的编制,改为街道办事处。
  老百姓还未曾对合作区有实质感知,汕尾市的干部却已经都动员了起来,许多人加入了合作区的启动团队。在鹅埠镇一条村道旁边,合作区的临时办公室已经搭建起来。一进门,就看到墙上挂着规划中的宿舍区图。
  在这里,彼时还是深圳(汕尾)产业转移工业园管委会主任的马智华为南都记者描绘了合作区宏伟的图景。“我们目标就定在这样,也有这样的想法。”关于是不是再造一个小深圳,马智华说得很果断。
  随着深汕特别合作区的正式成立,原本的产业转移工业园已经不能够承担合作区的使命,因此,规划便从此前的纯工业生产转移园区,变成了现在的生产、生活、娱乐、文化等方面的结合,是社会各个阶层聚集地,换句话说就是全方位的定位。
  马智华说起这一规划的由来。最先的负责基础设施建设的泛华集团进驻后,其中一名工程师,是深圳早期的一个规划师,向马智华说起深圳原本规划的设想。“为什么在深南东路罗湖区那边,有些路会比较窄?是因为几十年前谁都没想到深圳能有这样的发展。”因此,马智华就思考着,园区规划一开始一定要根据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有一个高起点。
  未来的合作区规划分为6大块。一是综合区,即是党工委所在地,也是合作区的行政中心。第二块是海边的区域,计划发展为技术开发与研发区,也是高新技术承载区,科研人员将进驻这里,进行高新技术的科学研究。第三块属于生产型区域,也就是以现有的产业转移工业园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属于生产基地,主要会引入电子信息类等产业。第四块是休闲娱乐区域,打造旅游片区,这主要是现在的鲘门镇,利用已有的高尔夫球场,以及负有盛名的美食传统,打造旅游区域。第五块计划发展高端农业;第六块则是温泉区,计划打造度假村。
  马智华强调,这六块区域的规划仅仅是现在的设想,“可能深圳的人来了会有调整,也可能根据经济的发展有改变”。
 楼主| 发表于 2011-7-17 09:28: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阳光 于 2011-7-17 09:34 编辑

  入园企业门槛高

  马智华特别说到“穷人也要挑菜吃”,来解释对于入园企业的挑选和考虑。那些附加值低的低端产业已经不适合,挑选的标准围绕着“高端”、“环保”两个词。

  他介绍说,主要希望发展引进的,是电子信息、机械制造、海洋生物、开发研究等类型的企业。不是说,一来就要建工厂,而是希望能够先发展龙头产业,做知识型、高端型的企业。

  马智华希望在嵌入式芯片、太阳能、高端软件方面有所建树。为此,他已经着手邀请一些专家进驻。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教授王鹏就是最早来到这里的一位专家,说起为何能被这个地方吸引,王鹏认为,主要是政府的服务能力强,因此他把自己所带的研究生也带到这里来,自己算是“跨省挂职”,主要在合作区里研究“云计算”。

  关于“云计算”,马智华与王鹏有许多共同语言,用马智华自己的话来说,“别人听不懂,我一听就懂了”。对于专家,他尤为敬佩,而自己也自诩有一颗“民族心”,希望中国能够自己研发出世界尖端技术,因此“用真诚、理解的态度”,吸引了许多专家过来。

  这样尖端的产业能否在毫无科研基础的一块土地上发展起来,还是一个未知数。然而已经进驻的一些企业,却切切实实感受到合作区的一些好处。

  科亮特电池科技(汕尾)有限公司,2009年就开始接触深汕特别合作区的前身———深汕产业转移工业园,成为第一家签合同进入合作区的企业。如今,这家公司已经建成一期:一栋办公楼、一栋两层的厂房,两栋员工宿舍楼。员工食堂桌椅都已经安好,随时可以开伙了。食堂前,两个崭新的篮球架矗立在篮球场上。

  “3.3万平方米土地,采用分期购买形式。我们签订了先租后买的方式,确定在3年内买下来。”科亮特电池科技(汕尾)有限公司运营总监陈伏良介绍公司在这边的规模,目前设备正在安装,计划7月投产。

  这是一家生产太阳能照明设备等的企业,总部在深圳莲塘,工厂准备搬过来了,但销售和财务还放在深圳。“深圳是国内总部,不做工厂。”陈伏良说,公司酝酿工厂转移的时候,找了很多地方,包括珠三角各地,最后定到了汕尾,主要看重这里发展空间大,成本低。

  从莲塘总部到深汕特别合作区的工厂,陈伏良只需花一个来小时。他说,虽然园区建设还有一个过程,但现在政府人员提供保姆式的服务管理让他感到放心。

  同样,当前在合作区大规模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的泛华集团,不仅负责为一开始的10平方公里建设基础设施,也希望能够在未来深汕特别合作区继续深度合作。

  “计划是投资200个亿,已经与市里签了协议。”泛华集团总经理涂尔平说,最看重的,是这里的区位优势和后发优势,因此愿意投入大手笔,目前已经投入了50多人的团队以及7个亿的投资,看准的是深汕特别合作区的“造城计划”。

  深企期待政策更“实惠”

  在已经入园的10余家企业之外,许多深圳企业也对合作区有着浓厚的兴趣,但还处于观望期。此前,由深圳市委常委、统战部长张思平带队,深圳企业界组成了150人的考察团前往汕尾考察,考察团的企业家来自深圳的各个领域,包括综合百货、地产、制造业、高科技行业等,一些被深圳列为战略新兴产业的行业,如生物制药、文化创意、新能源等行业的企业家也都参与了考察。

  现在合作区已经正式授牌,这些企业对合作区的期待是需要“更加实在的”东西。深汕两地政府,尤其是汕尾表现出的积极、热情的招商引资,与深圳合作的态度成为企业纷纷欲向汕尾“扩张”的最大的驱动力。

  深圳市金活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赵利生所在的企业主要从事医药领域,此次在汕尾的投资,他的计划是建立一个物流基地。赵利生认为,汕尾的交通还是不太方便,比如在跟深圳的高速公路对接上有一些问题,而且在民风的改善方面,希望能够看到更实实在在的改变,产生一些实际的效果,这样才会让去投资的人更有信心。

  与赵利生略有不同,深圳市永丰源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权辉在深汕产业园的投资计划走得更快一些。他所在的永丰源主要从事陶瓷业的生产,计划在汕尾建设一个原料基地。“我们在两年前就开始寻找这个原料基地的所在地,到花都、河源等地都转了一圈,后来敲定了汕尾”,刘权辉表示,之所以选择汕尾,是因为建原料基地需要有较大面积的土地,而且与深圳的交通联系需要很方便快捷,这样才能保证原料的运送效率。目前公司向产业园申请了一块地,在审批通过后,公司将在当地招聘一批工人开展生产,预计投资额将达到2亿-3亿元。

  南都记者注意到,或许目前属于深汕合作区建立初期,而崇尚实际的实业家们都看重实际的效果,这多少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观望心理。而企业表示,他们虽然看好两地的合作前景,但期待两地政府在相互合作、改善深汕产业园的投资环境上能拿出一些更具实质性的动作,“来点实在的,企业的动作就会更快了”,赵利生表示。

 楼主| 发表于 2011-7-17 09:29: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阳光 于 2011-7-17 09:37 编辑

  只要不踏红线就去探索

  有了许多人的看好和支持,深汕特别合作区雄心勃勃。然而,目前它却还只是局限在10平方公里内的工地,连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也没有出现在南都记者的眼前。虽然有几座厂房已经建好,也有几个工人驾着机器在施工,但其他区域仍然一片荒芜,只有“泛华集团”四个大字让人辨认出这就是所谓的产业转移工业园。

  许国庆指着各片工地介绍,“这是富士康、这是……”,而说起企业进驻的时间,却并不确切。

  或许等合作区党工委的牌子真正挂到实地,建设才会飞速的发展。其实马智华觉得时间非常紧,因为今年12月16日,大家都要到合作区参观,“真是想起来都睡不着”。

  6月24日,距离深汕特别合作区在广州授牌已经一个月零3天,马智华盘算着,要协调人员,给工作人员建房子等等,这些都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当过陆河县县委书记、汕尾市市长助理,长期在行政领导岗位工作的马智华深知,要把这一个大摊子搞起来,需要的是大家劲往一处使,但是另一个问题却无法忽视,这就是深圳汕尾两地人员的融合问题。

  根据合作区基本框架,管委会由省赋予地级市一级管理权限,管理人员由两市各自派出,交叉任职。这就面临着人员融合的问题。

  “体制设定一开始就有你我之分。什么汕尾来当董事长,深圳来当总经理等等,刚开始这样设立是对的,便于明晰责任,才知道自己今后要做什么,很正确。”马智华说,但是这样做,实际工作中也有负面效果,你我之分变成有点分家的感觉。

  他说,只要领导有意识去磨合融合,这个问题就会逐步解决。“但不要惧怕,大家都是为了一个目标,劲往一处使”。

  除了工作方法、思想上的融合,还有最现实的一点是,在合作区内,深圳部分与汕尾部分的人员,实行的是不同的工资制度。也就是说,干相似的活,深圳人员拿到的工资要比汕尾的人员高出两倍多。

  这些都在马智华的考虑范围内,“刚开始客观条件决定,也是可以理解,但不合理,可能会从福利等方面进行调配,应该尽量地靠近”,至于工作时间调配的问题,由于合作区位于深圳汕尾两市之间,开车到两市的时间差不了多少,应该可以解决。

  马智华一直强调,合作区不是单单是深圳方面的捐献和扶持,而是双赢的。在目前,他最急迫的是希望能够马上推进工作,至于其他的,都可以靠后。

  “要干出东西。没干出东西,再好的设想也没用,只是一个口号。”没有如前海一样的管理条例作为指导,也没有体制方面的设想,马智华认为,在做的时候,必然会遇到很多矛盾,会有很多解决办法,到时候,管理的规章制度也就自然产生,如果有必要,也可以像前海一样,制定一部管理条例。在大的目标框架下,快速推进工作。其他的,包括体制上,只要不踏红线,就有勇气去探索。而如果首先纠结于制度,影响精力不说,等到制定之后再干,来不及。

  然而,大方向之外,马智华还考虑到细节,比如说,是不是管理人员全部要穿西装、戴胸章?

  ■ 东进动态

  来现场交流

  别隔空喊话

  深汕合作区党工委书记马智华邀请金心异、南里散人等网友到汕尾

  南都讯 早在南都记者在汕尾采访时,深汕特别合作区党工委书记马智华就透露,希望邀请关注合作区发展的深圳网友到汕尾当地看看,与他们面对面交流。

  南都昨日推出《“飞地”东进,再造特区》的报道之后,引起各方强烈反响,特别是网友热议。南都记者昨日再次致电马智华,他表示,邀请金心异、南里散人、幽壹等网友到汕尾的方案都已经做好了,但由于近期太忙,可能这个计划会耽搁。“希望跟他们在现场交流,不要隔空喊话。”马智华说,希望认真组织这一场交流。

  许多网友对深汕特别合作区的未来表示乐观,奥一网友“ED ER W A R D”说:“支持深汕合作,深汕合作成功好处是大家的,最终将成深圳二特区。”网友“核动力汽车”在论坛上表示,深汕特别合作犹如中国的西部大开发,是先富带后富的举措,这一地区的问题,根本原因还是经济落后,社会经济发展了,一切自然会改观。

  南里散人针对金心异的观点提出意见,他说,关注了金心异及其他网友的看法,认为金心异还是认同深圳东进的策略的,他看到了深圳的窘境,认为深圳有丰富的经验、完善的管制手段、充足的资金和娴熟的招商手段,通过开拓更大的土地空间,例如东进汕尾,可以形成双赢的局面,“这种观点跟我的深圳东进策略不谋而合”。

  但是,南里散人并不认同金心异的某些观点,认为他的观点并不全面。南里散人指出,深圳东进是未来二三十年的战略决择,其核心是解决深圳未来的发展困境,同时为中国探索一条新路。深汕特别合作区是深圳东进的第一个作品,当然会有许多逐步探索和改进的地方,但不能只以眼前利益来权衡,不然就会只剩下一句空话。

  还有网友对合作区的操作提出意见,网友“贝岭居士”发表博客,提出合作区的成败不仅在于决策者的智慧,还在于执行者的态度,在于建设者们的“杀出一条血路”的勇气和拼搏。他认为,汕尾能否利用深汕特别合作区来谱写出汕尾未来“春天的故事”,要看汕尾的人们如何行动。

发表于 2011-7-17 09:42:3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题目坑爹吖、
发表于 2011-7-17 09:42:39 | 显示全部楼层
鄙视鄙视、
发表于 2011-7-17 09:45:14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11-7-17 10:58:58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像在靠近惠东一带吧?
这样也会带旺惠州地区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市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