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女要考大学,我替她来拜拜翰林公”一位罗姓女人如此说。昨日是高考第一天,记者路过城区奎山古墓葬翰林公庙,见到大批家长来此上香拜祭,场面热闹非凡。
城区翰林公,当地人称古先人、仙人公妈。据民俗研究者罗镲考证:道光丁未年(公元1847年)奎山乡新建观音佛祖庙,施工人员挖地基时发现了一具完整骨骼,着锦袍,带官帽,佩短剑。当时耆老从依着判断其为翰林官衔,遂择地移葬下埔园(即现墓址),让民众供奉拜祭,遂渐成民俗,久盛不衰。
翰林是封建时代皇帝的文学侍从官,翰林院从唐朝起开始设立,始为供职具有艺能人士的机构,但自唐玄宗后演变成专门起草机密诏制的重要机构,院里任职的人称为翰林学士。明、清改从进士中选拔。
罗镲认为,在汕尾民间叙事中,“翰林”象征着智慧和知识,“翰林公”成为科场取胜成功人士的化身。翰林公墓香火长盛不衰,说明历代汕尾人对知识和人才的重视与崇拜。他同时提醒广大信众,拜祭祷告只能起到心里暗示作用,更重要的是教育自己的子女平时要脚踏实地学习文化知识,却莫临时抱佛脚。(来源:汕尾日报 记者 梁水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