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101|回复: 0

[海丰文学36期] 钟敬文在岭南大学时的芳邻 ●杨永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2-6 18:15: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钟敬文在岭南大学时的芳邻
●杨永可

1926年秋,钟敬文带着简单的衣物奔往广州。他苦苦说服家人,毅然辞掉在汕尾一所小学的教职,决心自谋生计。到广州后不久,陆安师范的老同学杨成志,通过熟人介绍钟敬文进岭南大学半工半读。
在这所大学里,钟敬文只有几位好朋友,音乐家冼星海就是其中之一。冼星海也在岭南大学半工半读,选修一些课程,同时担任音乐教员,负责学校乐队的指挥。两人同住在一个宿舍里,又正好是隔壁。他们早、午、晚都要碰头,都亲切打招呼。
有一次,冼星海忽然拍着钟敬文的肩膀说:“密斯特钟,我们可以做一种学问上的交换吗?”钟敬文一时摸不着头脑,看着冼星海诚恳认真的样子,忙问:“咱们交换什么呢?”星海说:“你教我学习中国古诗,我教你拉梵阿林(小提琴)。”钟敬文感到诧异,这位钟情音乐的人,怎么对中国古诗大感兴趣呢?冼星海看到钟敬文一脸不解的神情,忙说:“这为了我的音乐。一个学音乐的人,单做演奏者是不行的。他必须能够创作曲谱和歌词。要想创作歌词,就必须深深懂得本国的诗歌。退一步说,要欣赏和理解别人的歌词,诗的修养也是必需的。”
一时,钟敬文好像碰到了知音,高兴地拉着冼星海的手说:“我帮助你学习好了。只要你肯多读多写就得了。不过,梵阿林,我却不想学。”
钟敬文立即动手,认真挑选了一些旧诗的选本交给冼星海。从此,冼星海的房间里,除了琴音、曲调之外,添了唱吟诗词之声。
以后,钟敬文离开了岭南大学。他们分手后,虽没有再见面,但钟敬文依然时时思念着冼星海,这位在岭南大学时的故友和芳邻。
抗战的第三年春天,钟敬文在一本杂志上看到冼星海一篇自传式的文章:《我学习音乐的经过》,勾起了钟敬文许多回忆。过了一两年,钟敬文有机会观赏了《黄河大合唱》在舞台上的演出,脑海里又涌现了冼星海高大的形象,又回味着他倔强的性格。
不久,冼星海在莫斯科与世长辞了。
1947年冬,钟敬文于香港九龙,写了《人民的歌手——回忆冼星海同志》的悼念文章,发表于《群众周报》上。文中对冼星海作出了很高的评价:“我们这位——甚至可以说是第一位——人民的音乐家,虽然他的生活史是艰苦卓绝的,他的艺术品是压倒时流的……”
建国后钟敬文到了北京,听北京电台播送《黄河大合唱》,追念故人,感怀往事,因赋《金缕曲》以抒意。词曰:“往事依稀记。想当年同居康乐,年华方绮。我溺词章君音乐,嗜好凝成友谊。朝与暮,饱聆琴艺。真有红灰狮子劲,棒纵模,挥出青春力。偶入梦,长元气。   背飞劳燕悭重会。再回头,时光电闪,已分生死。难向遥邦招魂魄,注目云空致礼。念故地蕉黄波翠。犹忆桥儿沟上立,听驼铃我恨脐难噬。云泥路,自贻悔。”
词中的“康乐”,在广州珠江南岸,当时岭南大学所在地。“红灰狮子”,是当年岭南大学学生的自豪自称。“桥儿沟”,在延安城北门外,即鲁迅艺术学院所在地。冼星海曾在那儿任教。据说,冼星海当时曾专心致意地聆听过路的骆驼铃声,以体会我国民间音乐乐调。1956年夏,钟敬文还特地到桥儿沟一游。
1989年秋,86岁的钟敬文再度到广州时,又凭吊了岭南大学旧址。他在住过的寝室门前站立良久,眼前又出现冼星海高大的身影,即写一首题为《岭大旧址怀冼星海同志》的七绝。诗曰:“耽诗溺乐两青年,并室而居共桌餐。岁月迢遥人换世,重来林木更苍然。”可见冼星海始终在钟敬文心中永刻下深深印记。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