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435|回复: 0

[海丰文学37期增刊] 《海丰民俗乡情拾锦》序 ●余远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4-18 22:08: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海丰民俗乡情拾锦》序
●余远鉴

金风送爽,文韵飘香。在海丰县申报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座谈会上,贤师益友蔡廉先生交我一夹他和蔡月胜先生合著的《海丰民俗乡情拾锦》初稿,嘱我看看,提提意见,并为之作序。我手捧这夹沉甸甸的打印稿,心头为之一震,惊喜交集。喜者乃蔡廉、蔡月胜先生皆年逾古稀,尚且潜心研讨海丰民俗乡情并著书立说,精神着实可嘉,这本初稿便是一份献给海丰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的厚礼;惊者乃我何德何能,岂敢贸然遵嘱为其作序?然而凭着数十年与之相交甚笃,却之不恭,只好甘辱使命了。
蔡廉先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便参加海丰县文工队,继而任海丰县西秦剧团编导、海丰县文化馆副馆长、汕尾市音协会员,一直干到1994年光荣退休,还被聘任为海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他大半生在“清水衙门”,致力于海丰文化工作,几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不亢不卑,与之共事者无不交口赞誉。三十多年前我被借调海丰县文化馆、剧团搞创作并编辑《海丰文艺》之时,他就像大哥哥那样予以关照和辅导,眷眷深情,迄今难忘。他经常下乡演出及辅导农村文化活动,耳闻目睹,深晓海丰民俗乡情,积累了大量第一手素材,真可谓为编写此书备足了数十年的腹稿了。
本书另一作者蔡月胜先生系美籍华侨著名画家、企业家、汕尾市政协委员、荣誉市民。他出生于海丰县城,从小到大,浸透乡土民俗文化,入脑铭心,抢救、启动“千秋”,修建“玉蟾宫”、“仙人洞”、“擂咸茶”等民俗景点,远近驰名。蔡廉、蔡月胜是海一中同班同学又同宗,在创建海丰莲花山度假村中有缘重聚,感情相投,共同研讨民俗乡情,合编此书,可喜可贺。
海丰系广东省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文化底蕴深厚朴实,遍布各乡各里。稀有剧种、号称天下第一团的西秦戏、白字戏以及麒麟舞三者已被国务院审批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省、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有数十种之多,尚有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挖掘整理,逐级申报。如本书涵括的文娱活动、节令习俗、小食风味、民间信仰、俚语歌谣等等,都可见一斑而窥全豹。作者用饱含地方特色的海丰方言一一予以概述,原汁原味,精采纷呈,每读一篇,都有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的感觉。在《老俗话大变样》这一章中,作者采用古今对比的手法,深入浅出,言简意赅,着力揭示出海丰今非昔比的鲜明变化,节节风趣动人,令人余味无穷。其他各章都饱含乡土气息,亲切可人。相信《海丰民俗乡情拾锦》的问世必为黎民大众所喜爱,而且也给民俗专家们提供一份较有参考价值的研究史料,可说这就是本书的意义所在了。
诚然,海丰民俗乡情千奇百怪,多不胜举,正如作者在《前言》所说:“须待人们,拾珠成串,拾锦成库”,这乃是广大民俗专家学者、志士仁人责无旁贷的义务。期望大家或口述,或笔耕,使之结集存世,让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致湮没,善莫大焉!是为序。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