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452|回复: 0

[海丰文学37期增刊] 延安情思 ●柯 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4-18 22:10: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延安情思
●柯

宝塔山
宝塔山是延安的象征。
一望见宝塔山,就望见那个风云滚滚的时代,那种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就想起英勇战斗的八路军和新四军,就想起那种在强敌面前,泰然自若谈笑风生的丰采。
宝塔山永远显得英武挺拔,似乎在支撑着蓝天,支撑着中国的命运。
众多的人们越过千山万水而来,穿过重重封锁线而来,当遥遥望见宝塔山的时候,就欢呼雀跃起来。因为,延安到了,他们开始了新的生活,新的青春!
今天,延安的建设正在发展,道路在拓宽,新楼层不断地崛起,汽车多得有时候还会塞车。但是,没有任何新的建筑,能够代替宝塔山,能够代表延安的风姿。
入夜,宝塔山上宝塔的轮廓灯亮了,宝塔山更显得庄严、秀美、迷人。
宝塔山的形象,就是重重磨难中挺立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形象,千百万英难儿女的形象,她召示着一个真理:“天下人心归延安!”

延河
延河,是一条普通的小河,这样的小河在中国很多地方都可以见到,潺潺的流水清澈见底。
延河,又是一条极不普通的小河,它映照过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人伟大的身影,它迎接过无数爱国的有志青年来河边学习、生活、娱乐。它给枣园、杨家岭、王家坪、凤凰山送去粼粼的碧波和歌声,映照过一次次欢庆胜利的舞动的火把。
每个饮过延河水的人,心中都会生长起一种庄严的信念,都会对中国的前途充满了信心,都有决心为祖国献出自己一生的力量。
延河静静地流了多少年,至今每年总有无数人千里万里而来,满怀兴奋地到桥上照一张相,深情地望着延河水,领略它的清凉与滋润,聆听它那永远亲切动人的歌声,并把这歌声牢牢地印在心中。
望着延河,我感到春潮在胸中澎湃,延河,妳给人们以永恒的青春!
枣园
枣园,是中共中央书记处所在地。
枣园的风景很美,夏日,一株株“枣树”绿荫遮天蔽日,带给人们以清凉的感觉;秋来,满树结出一串串大红的甜枣,空气中也似乎弥漫着淡淡的清香。
在一座小山的四处,分散建立着一排排石窑洞,这就是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领导同志的住所。
石窑洞里显得十分简朴,小小的窑洞里摆着白木桌、白木椅、白木“沙发”上连个布垫也没有,还有一个报纸架。除了桌上的电话机外,似乎和普通人家没有多大区别。
枣园中间有一间小小的会议室,就是书记处开会的地方,这儿决定过许多国家和民族的大事。
这儿不曾有密集的岗哨和森严的警卫,老百姓可以到这儿来与领导们谈谈收成,唠唠家常,小孩子跑来还可以得到满满一捧红枣。元旦和春节,拜年的群众队伍更是往来不断,锣鼓声,扭秧歌声热闹非凡。
因为枣园实际上就是处于群众之间,和老百姓都是邻里乡亲,相处得融洽和谐。老百姓们敬仰枣园,热爱枣园,无数的老百姓,就是这儿最忠诚,最活力的警卫人员。

延安革命纪念馆
这是一座庄严的纪念馆,纪念着从三十年代到四十年代,中国革命所走过的一段光辉的战斗历程。
来到革命纪念馆,首先令人十分感动的是她的朴素无华。除了纪念馆门前一座毛主席塑像之外,无任何高大的建筑物,华丽的装饰,耀目的华灯,朴素得就像当年的延安一样,充满了艰苦创业的精神。
所有的展品也都是朴素而庄严的,从马兰纸印的文件和课本,到行军途中的马灯;从古老手摇的纺车,到延安军民自己手织成的羊毛线制成的衣衫,从老式的步枪到开荒的锄头,以至用简易的相机拍下的珍贵的黑白照片等等……,所有的展品都发出一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光泽,这正是当时的延安精神的最好体现。
面对展出,心灵会受到强烈的震动,会浸透了一种圣洁的光辉,会使心灵回响起同样朴素而有力的战歌。

延安大学
我来到延安大学,望见那宛如窑洞般密集的房间,那学生们匆忙的身影,我是多么羡慕你们啊!
延安本身就是一所大学,而你们在延安这座大学中,来过大学生的生活,要学到多少鲜明有力的革命理念和斗争知识啊!
这所大学有多少可留恋的课堂啊!那是宝塔山、凤凰山、清凉山、枣园、杨家岭、王家坪、桥儿沟的鲁艺等等,有多么丰富的课程啊!那些课程几乎是学不完的。这是些多么生动、具体、亲切,感人的课堂啊!
你们是幸福的,在这样一座大课堂中,学习着光辉的历史,领悟着战斗的真理,增长着与各种困难作斗争的知识和勇气,将得到多么良好的教育啊!
假如有可能,我真愿意成为你们这座大学中的一员,一名值得骄傲的延安大学的学生!

鲁迅艺术学院
在桥儿沟,一座两大一小的三个尖顶直指蓝天的建筑物,是陕北少见的古老的西式教堂,给人的印象是一种亲切和崇敬之感。因为这儿没有讲经布道的教士,没有在虔诚祈祷的信徒,也没有高唱圣诗的合唱队。来来往往的是年轻的文艺学员们——后来的作家、诗人、音乐家和戏剧家们,这儿是一片生长新文艺的沃土。
人们不会忘记这儿沸腾着抗战的歌声,冼星海在昏暗的小屋里谱写了著名的“黄河大合唱”。这歌声飞遍陕北、飞遍中国、飞向世界。人们不会忘记,冼星海在指挥合唱时,合唱队员们那种激情喷发和神色专注的风采。
人们在这儿讨论革命文艺的问题,在学习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清理各种旧的文艺思潮,使革命文艺在黄土地上植根生长,在革命群众的生活中开花结果。
请看这座丰硕的文艺果实吧,这儿唱出了“生产大合唱”“兄妹开荒”“南泥湾”,演出了歌剧“白毛女”……,黄土地上最早成长的一批优秀作品,在这儿展示出新的色彩,飘散着新的芬芳。
啊,桥儿沟的鲁艺,高举着革命文艺的大旗,在陕甘宁边区飘扬,飘向全中国,飘向未来,写下文艺史上辉煌的一章!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