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前夕,一个以“记忆·超越——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命名的摄影展,在当年的红色根据地、农民运动领袖彭湃的故乡广东海丰与市民见面了。主办者邀请了省、港、澳百名摄影家走进海丰,用镜头捕捉、记录、展示海丰的方方面面。同时,面向社会广泛征集海丰改革前后的新老照片,集中成册出版,并隆重展出。
它让人们形象地感受到,海丰既是一个古老的都邑,也是一个活力的城市;她有着风起云涌的记忆,也有着超越昨天的力量。
(金奖:《白字戏后台》 韦建诚摄于赤坑镇)
(银奖:《红日映绿洲》 肖穗摄于鲘门镇)
(银奖:《祥云光临》 洪笳荣摄于梅陇镇)
(铜奖:《齐心协力》 陈伟锋摄于小漠镇)
(铜奖:《茶余饭后》 余秉栩摄于海城镇)
(铜奖:《夜色人潮》 廖俊鸿摄于赤坑镇)
(最具历史意义奖:《打倒“四人帮”》 陈锦怀摄) 图片说明:文革期间,海丰是广东省乃至全国的重灾区之一。1978年打倒“四人帮”后,人民群众欢欣鼓舞、敲锣打鼓、高举红旗,在红场隆重集会,深揭狠批“四人帮”及其追随者诋毁彭湃烈士的罪行。 (最具历史意义奖:《千帆待发》 陈锦怀摄) 图片说明:上世纪80年代以前,海丰出海捕渔用的都是大小的风帆或机帆船。台风季节,渔民回港避风,雨中风帆被淋湿。天气转晴,出海前都会抓紧晒帆。图为汕尾港渔船晒帆,千帆待发的壮观场面。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晒帆的场面已成为历史,难以重现。 (最具历史意义奖:《搬山造田》 陈锦怀摄) 图片说明: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马宫公社以“愚公移山”的精神,搬山围海造田,扩大农业耕地,发展农业,增产增收。图为广大干部群众正在挥汗如雨地劳动。 (最具历史意义奖:《打靶训练》 陈锦怀摄) 图片说明:1974年,遮浪是海丰县的海防前线,公社重视民兵组织和训练。群众普遍对敌斗争觉悟高,坚持固守海疆。图为水龟寮民兵正在海滩上练习打靶。 (最具历史意义奖:《装袋入仓》 陈锦怀摄) 图片说明:梅陇农场是海丰县农业生产先进单位,曾作为海丰县的代表参加广东省农业学大寨的展览。图为秋收季节,群众将晒干扬净的谷物装袋入仓的丰收场面。 (最具历史意义奖:《蚝埕》 陈锦怀摄) 图片说明:红草辰洲是海丰有名的蚝产区,村里附近滩涂、蚝田密布。每年入秋以后的采蚝季节,小般来来往往,采蚝的、运输的、开蚝的,一派繁忙景象。图为村旁的一处开蚝场。 (最具历史意义奖:《学习毛选》 陈锦怀摄) 图片说明:1977年,《毛泽东选集》第五卷发行后,海丰各地掀起学习的高潮。图为干部群众聚在一起,共同研究学习的场景。 (最具历史意义奖:《表忠心》 蔡伟松摄) 图片说明:1974年,海城镇知识青年响应毛主席的号召上山下乡到莲花山公社茶场参加锻炼。在当时的“三忠于”思想的熏陶下,照相留念也不忘做出向毛主席表忠心的经典动作。 (最具历史意义奖:《清算“四人帮”罪行》 陈锦怀摄) 图片说明:打倒“四人帮”后,海丰又在全县范围内清算“四人帮”反革命罪行。图为红草公社干部群众在工地上批叛声讨“四人帮”的罪行。 (最具历史意义奖:《走五·七道路》 陈锦怀摄) 图片说明:在毛主席走“五•七”道路的号召下,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干部下放干校,各单位大办农场,成为社会的主流。海城镇第二居委也不甘落后,办起“五•七”政治学校,开办“五•七”农场。到广阔农村锻炼,成为一代青年人成长的必经之路。图为知青们集体出工。 来源:海丰宣传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