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输血”向“造血”转变—— 市林业局帮扶侨区尖山第七村小记
近日,记者走进华侨管理区尖山第七村,呈现在眼前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新气象:新水泥路、新水渠、果园新品种……村民欣喜告诉记者:“现在有了结对帮扶贫计划,如今第七村发生了明显变化。”今年初,市林业局党组把新一轮扶贫由过去单一救济式“输血型”扶贫方式,逐步向农村开发式的“造血型”扶贫方式转变。扶贫工作开展以来,该局党组成员分别带领工作组先后5次到尖山第七村进行调研,实地调查、与村干部群众座谈,深入了解当地的实际困难和群众的呼声,找准工作重点,为抓好帮扶工作打好了基础。
由于自然和历史等原因, 贫困始终成为制约尖山第七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一个“软肋”。该局党组从许多具体事例中,发现了农民发展慢、致富难的症结:当地农村公路网修筑标准普遍过低,已经难以满足农民日益增多的出行需求;产业结构单一,缺乏支柱产业,极大地制约了经济发展;农民的就业极不充分,农业剩余劳动力就业能力差等。为此,该局制订出结对帮扶实施方案,细化了帮扶措施,明确了今年的帮扶重点,提出了为村里实现“三个一”的工作思路:修建一条畅通的公路、培养一批致富能手、发展一批稳定的产业。首先抓好公路建设。该局多方筹措资金,落实到位公路建设专项资金15万元。加宽整修通村公路5公里,标准化改造升级3公里,新修公路1公里,并增设了交通标志和公路排水系统,村通自然村支线全面贯通,从根本上解决了村民行路难的问题。该局还有针对性地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共开展科技培训 3次100多人,通过培训让农民掌握农业科技适用技术,做到一户有一个“科技明白人”。并充分利用第七村的地理位置、适宜种植水果资源优势,组织第七村干部到兄弟市区的村镇考察,参观水果种植,帮助他们发展水果产业,为改变后进面貌打下基础。(来源 汕尾日报 记者 郑燕珊)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