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件事】广东省深汕区全面加速 区域合作共赢的"广东实验"
深圳商报记者 张惠屏作为外界观察粤东西北跨越发展的窗口,深汕特别合作区从2011年2月28日创设的那天起,省委省政府就对这场“广东实验”充满着期待。
从今年7月到11月,深圳商报记者4次东进汕尾市,感知这场“广东实验”的脉搏……
撬动粤东西北跨越发展
急需一块“摸着过河的石头”
深圳,中国最具活力的经济特区;汕尾,粤东地区一个后发城市。让深圳与汕尾共建深汕特别合作区,是省委省政府有意为之的一场探索区域合作共赢的“广东实验”。
珠三角地区一直是广东经济的发动机和增长极,但粤东西北地区发展水平与珠三角的强大反差也是不争的事实:2012年在全省21个地级市中粤东西北12个市的人均GDP没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梅州、河源、汕尾、云浮甚至没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
撬动粤东西北跨越发展,广东急需一块可以“摸着过河的石头”,省委省政府把“摸着石头过河”的重任寄托在深汕特别合作区身上。
深圳汕尾具有良好的合作渊源。深汕特别合作区的前身是10平方公里的省级重点产业园——深汕产业转移园,距离深圳坪山新区60公里。深圳蕴含敢闯敢试的创新基因,在30多年快速发展后,需要拓展“深圳质量”新空间;作为粤东后发地区,汕尾拥有丰富的资源禀赋。“深圳+汕尾”,能否在深汕特别合作区这块“试验田”里试出一种可以复制的发展实践,为全省乃至全国区域合作创新提供一个广东范本?
把深汕特别合作区作为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突破口,充当振兴粤东西北发展的排头兵,成为省委省政府的一大战略考量。
创建顺势而为的体制机制
折射巧做“1+1>2”的智慧
对于深汕特别合作区,省委省政府高看一眼厚爱三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当年主政广东时,寄语深汕区要以“创新发展,先行先试”为核心,努力创建全省区域合作创新示范区。省委书记胡春华首次到汕尾调研时就要求合作区加紧建设,心无旁骛坚定向西,主动融入珠三角。
深汕特别合作区是广东唯一的特别合作区,面积468.3平方公里,比原深圳经济特区还大141平方公里。作为省委省政府派出机构,深汕特别合作区享有地级市一级管理权限,其在财税、金融、土地管理、社会事业与管理服务、人才引进等方面,享受省重点产业转移园、经济特区和老区等优惠政策。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深汕特别合作区,如何为区域合作共赢趟出一条康庄大道?
在深汕特别合作区采访时,深汕区管委会副主任李学平坦言,合作区成立之初曾经面临着“不合作”问题:派驻深汕区的工作团队分别来自深圳和汕尾,因地域差异形成的思维方式、发展理念、价值观念等不同,双方在磨合过程中在职责分工、产业规划、发展定位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分歧,这些分歧在一段时期内影响了深汕区的发展速度。
“人”的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敏锐感知到“人”的问题后,省委省政府大胆优化创新体制机制,通过调整合作区领导班子和明确深汕两市职责分工,化解合作区“不合作”的分歧:合作区实行管委会主任负责制,管委会主任由深圳干部担任,合作区党工委书记则由汕尾方面派出;深圳主导合作区的经济发展和规划建设,汕尾主导征地拆迁和社会管理。发展经济是深圳的强项,熟悉社情是汕尾的优势,由深圳主导经济事务,汕尾主导社会事务,双方比较优势叠加,彼此心无旁骛,最终殊途同归。
“发达的深圳与相对不发达的汕尾牵手,这种合作客观上是有难度的,试水探路就是要建立一个好的体制机制,这胜过给钱给政策。”深汕特别合作区管委会主任何学文接受记者采访时直言。何学文今年4月赴深汕特别合作区履新,此外他还有另外3个身份:深圳市政府副秘书长,汕尾市委常委、副市长,深圳帮扶汕尾指挥部总指挥。
理顺好“人”的体制机制后,涉及体制机制其他方面的问题随即迎刃而解:明确了32平方公里的起步区范围,按照“一区多园,分步开发”的模式开发建设;搭建了合作区投资开发平台,注册成立了认缴注册资本为6.5亿元的深汕特别合作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落实了31项地级市一级经济管理权限;按照“小政府、多平台、好政策、重服务”的理念推进工作机制创新,强化队伍建设,打造综合服务平台……
创新建立顺势而为的体制机制,打造特别合作的文化,这一进程折射出省委省政府巧做“1+1>2”文章的智慧。
顶层设计占领发展制高点
让“后发”转化成竞争优势
深汕特别合作区肩负着为全省乃至全国探索区域合作新路径的重任,在区域竞争日趋激烈的大背景下,底子薄弱的深汕区如何突围?近日省政府常务会议通过的《深汕特别合作区发展总体规划》对此提供了有力注解。
《总体规划》明确了深汕特别合作区“四区一城”的战略定位:区域协调发展示范区、粤东振兴发展先行区、深圳产业拓展支撑区、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协作区、现代产业新城。
深汕特别合作区发展总体规划从当初一般产业转移园的基础考量到今天的现代产业新城,两年多的编制过程是合作区从顶层设计上日益修正发展方向、不断完善创新体系的过程。
何学文说,深圳主导开发的合作区其内核是深圳,是以深圳未来的标准建造的“未来之城”,为深圳未来二三十年主导产业作配套。对于企业来说,以后更多的是总部和研发在深圳,主要生产基地放在合作区。深圳市委市政府已确定未来将重点发展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健康产业、国际物流、海洋产业、航空航天、湾区经济等主导产业,这些都是合作区要配套发展的主导产业。“那些想要转移出去的产业,在深汕区肯定也没有立足之地。”对于产业选择,何学文强调深汕特别合作区有着自己的质量坚持。
打上“深圳质量”烙印的《深汕特别合作区发展总体规划》,谋划有质量的稳定增长和可持续的全面发展,为汕尾的跨越发展和拓展“深圳质量”空间夯实了基础,使粤东跨越发展成为可能。
占领产业制高点为合作区赢得了跨越发展的加速度,“新城”的铸造给合作区注入的则是一座城市的“体温”。
“产业+新城”,是深汕特别合作区发展总体规划的精髓。何学文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深汕特别合作区不仅仅是产业高地,她还将是一个拥有上百万人口、宜居宜业宜游的产业新城,在这里有望得见的山、看得见的水、记得住的‘乡愁。’”
为了合作区“梦”中的山水乡愁,《总体规划》将建设初期被忽视的42公里海岸线列作规划重点。
“汕尾有中国四大渔场美誉,合作区又跟珠三角城市群那么近,我们要做一个超越现有水平的岸线规划,让中国乃至全世界的人们想起中国的岸线时都能想到汕尾。”何学文告诉记者,作为岸线规划的突破口,滨海片区规划竞赛于今年8月启动,活动吸引了国内外42家知名一类设计院报名PK,其中有4家还是联合体,业界对这项活动的关注热度远远超出组委会的想象。滨海片区包括整个深汕区鲘门镇以及深汕区小漠镇区到小漠渔港的沿海地带,面积达20平方公里,加上后方的陆域,面积达三四十平方公里。根据规划,这里将建设成为珠三角“滨海旅游+健康养生”的生命健康城,一个令人向往的生命绿洲。
深圳汕尾找准合作兴奋点
互利共赢自然水到渠成
为区域合作互利共赢探路的深汕特别合作区,深圳和汕尾从中收获的“利”和“赢”体现在哪?面对记者的疑问,何学文直言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如果大家找不到兴奋点,怎么可能持续发展?”
何学文认为,合作区对深圳而言最起码有三大价值:首先是作为深圳未来产业拓展支撑区。充分利用合作区的土地资源优势,围绕为深圳主导产业作配套,成为深圳拓展产业发展空间的重要腹地。二是作为深圳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配套区。依托区位优势,在大宗商品散杂货码头、油气专用码头、保税物流、大宗电子商务仓储配送等方面为深受资源约束的深圳作配套。三是作为深圳市民的后花园。 “从宏观角度看,深汕区分担了深圳的未来,它是深圳未来的一部分。”
在汕尾方面,深汕区虽然由深圳主导建设,但其行政区域属于汕尾,深汕区的发展是汕尾的重要组成部分。更重要的是,在人的城市化方面,深汕区的发展理念、工作标准、产业规划将会给汕尾市带来全方位的影响和促进。“对汕尾而言,并非是简单地能在深汕区这里拿到多少财政收入,更多是深汕区对汕尾这座城市方方面面的带动作用。”
深汕特别合作区因经济社会基础薄弱,目前仍处于“打基础”的关键期。但在采访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今年新班子到任以来,深汕区开发建设已经步入全面加速的快车道。截至目前,深汕区先后对接180多批次2000多家企业投资考察,有投资意向企业项目164个,合深汕区认可的项目90个,与清华同方、金科纳米、康强管材等56家企业签订投资协议,签约项目金额479亿元,有5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合作区。起步区开发建设全面铺开,28个项目相继开工建设。华润电厂、腾讯云计算数据中心、晟火科技、田园沐歌、瑞和、大百汇、中瑞、华瑞等一批产业项目即将建成投产。合作区已经成为撬动汕尾新一轮发展的龙头,一批批深字号企业也在这里找到了施展宏图的新舞台。
一条“快车道”让我们看到了合作区给区域合作共赢带来的信心。当特区基因在合作区上找准成功嫁接的基点,在粤东地区形成新机制、新观念的“灌溉体系”时,粤东地区跨越发展就有了一个撬动的支点。有一天,当粤东西北都可以摸着“深汕区过河”时,意味着“广东实验”试出了“广东样本”。
祝福深汕特别合作区!汕尾市深汕区区委区政府欢迎更多的投资商落户汕尾市深汕区。
http://www.swsm.net/xwb/images/bgimg/icon_logo.png 该贴已经同步到 深汕新闻的微博 海丰西部四镇将成为海丰新的经济增长极,海丰经济社会迎来发展春天,海丰明天更美好,海丰明天更辉煌
海丰西部四镇将成为海丰新的经济增长极,海丰经济社会迎来发展春天,海丰明天更美好,海丰明天更辉煌 祝福深汕特别合作区!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