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唱新翻杨柳枝——城区文体工作创新发展小记
近年来,城区巧抓特点,努力创新,文体工作发展势头极佳,文化精品时有呈现,惠及全区人民群众。城区文化底蕴极为深厚,民间文化艺术种类繁多。该区针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需要,以及人民群众对文体活动越来越多的需求,积极筹措资金,通过向上级争取一点、区财政挤一点、社会筹集一点的办法,加快文体设施建设。至今,该区新建了一个总规划面积约1800亩的郊野文体公园和公共游泳场6个、公共足球场4个、公共网球馆2个、室内健身室6个、镇农民健身工程3个、镇(街道)综合文化站6个、村(社区)文化室93个。此外,该区还指定区委宣传部和区主管文化工作的领导专抓,组织力量开展调研,形成汕尾渔歌申报国遗相关材料,并经国务院批准确定为国遗代表性项目。该区积极创建汕尾渔歌传承基地,为汕尾渔歌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平台,使原生态渔歌传承循序渐进,大型渔歌剧《默娘》应运而生,不仅传播了妈祖文化,更创立了我省的第14个剧种;并创编了《喊出金银满滩头》、《真爱情所归》、《海陆风光美》、《渔歌斗唱》、《祝酒歌》等大批渔歌。此外,还有一个个不断改旧翻新的《灯笼歌》、《钱鼓舞》、《扩容提质领风骚》、《雕塑魂》等艺术节目相继问世。
该区宣传和文化部门紧紧抓住群众的文体热情,广泛动员社会力量举办群众性文体活动。先后举办了“春之歌”春节文艺演出、“书香城区”全民读书活动、汕尾渔歌节、“南粤幸福活动周”、妈祖文化系列活动等,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去年,仅大型渔歌剧《默娘》、《疍家风情》渔歌专场公演就达10余场次,观看演出群众不下10万人次;根据大小广场分布情况,由舞蹈爱好者牵头,在市区玉台山慈云公园、凤山妈祖文化广场等地组成广场舞蹈队20多支,区宣传部门还给舞者配套伴舞的渔歌,让群众自导自演、自娱自乐。
该区还充分利用本地文化资源,将本地具有广泛群众基础、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优秀民间文化资源正字戏、西秦戏、白字戏、汕尾渔歌等进行挖潜改编、打造文化精品。特别是经调整提高配上新的表演形式的渔歌《织网谣》和《好想共你同唱歌》等,更是在老渔歌手李香桂等演绎下,分获“广东省第三届民间歌会”金奖和银奖,《织网谣》还在“全国首届水上民歌大赛”中获得银奖。由退休高级教师林汉齐创编的渔歌《喊出金银满滩头》在全省“百歌颂中华·唱响中国梦”的总决赛中获铜奖。我省首部大型渔歌剧《默娘》,在全区多次组织演出,并于去年11月22日在第十二届广东省文化艺术节和“两岸三地”甲午海祭大典文艺晚会上进行专场展演,获得专家和观众的高度赞扬。同时,编辑出版了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南海渔唱——汕尾渔歌》以及由南海渔歌王黄琛记录的《汕尾渔歌》等几本专集。组织力量挖掘整理《棋盘会》、《观音得道》等多部传统剧目,经重新编排后使传统剧目节奏紧凑,情节起伏,在我市各地常演不衰,深受各方好评。(来源:汕尾日报 通讯员 钟训成 周贵毓)
{:5_142:}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