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汕“五举措”推动产业园区扩能增效
产业园区建设实现我省振兴粤东西北地区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两大战略的重要载体和途径。深圳、汕尾两市高度重视,牢牢抓住加快振兴发展的“牛鼻子”,全力加快招商引资、项目落地步伐,不断提高园区产业集聚度,彻底打破汕尾各县没有省级产业园区的瓶颈,“1+5”产业园区新格局初现成效。2014年至今,6个园区共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7.79亿元,累计征地面积13.44平方公里,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121亿元,同比增长17%;全市产业园区共新增签约产业项目162个,计划投资额1964.09亿元;新增动工项目75个,计划投资额544.01亿元。一、抓项目。项目是园区开发建设的根本,深圳对口帮扶汕尾指挥部及各县市始终把招商引资、项目引进作为重中之重,充分发挥深圳优势开展大招商、招大商,着力引进龙头企业和带动性项目。
一是打造招商平台。联合深圳市贸促委,依托深圳各行业协会、商会,每周组织企业考察团到汕尾及各园区考察洽谈。深汕特别合作区分别成立了五个新城建设办,围绕五个组团开展精准招商;各县区园区也均成立了专门招商小组开展产业链招商。截至目前,先后有3000多家企业到汕尾考察投资环境。
二是完善重大项目推进机制。实行重大招商项目园区领导联络协调责任制,建立“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个平台、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明确任务清单和完成时限,建立了相对固定的项目落地协调机制,有效地促成了一批优质项目签约和陆续落地动工。
三是实行项目落地建设“大并联”。深汕特别合作区规划、城建、环保等部门提前介入,实行“大并联”,探索“先建后验”模式,加快规划选址和用地预审,核发用地蓝线图,支持企业提前开展项目勘察、方案设计、环境影响评价等前期工作。
四是以目标为导向、活动为抓手,倒逼项目落地建设。每季度举办一次两市联合招商活动,要求各园区每次活动都有一批项目推介、一批项目动签约、一批项目签约。深圳特建发集团、盐田港集团、华润集团、台塑泉恩、信利电子、大中华、国电集团、粤电集团、保利集团、清华同方、广物集团等龙头企业纷纷落户汕尾。
二是抓征地。土地是园区开发建设的保障,合作共建园区充分发挥当地政府属地优势,集中力量推进征地拆迁和土地储备工作。
一是编制土地征收和储备计划。成立征地拆迁对接和专责工作机构,定期研究解决工作推进中的难题,确保土地征收计划有力进行。
二是积极开展土地遗留问题清理清查工作。对各园区范围内违法用地和违法建筑依法依规进行查处,对拖延开工的项目和闲置用地进行约谈和依法回收,依照园区建设规划和发展目标,加快土地整理,提高土地利用率。
三是有序推进土地征收工作。严格按照土地征收和管理规定,做到“顾及群众利益、尊重历史问题、促进项目落地、实现发展目标”。深汕特别合作区计划至2015年底征地10平方公里,正在组件报批的土地面积约2.15平方公里;汕尾市高新区首期1.67平方公里已签订征地协议,第一次0.55平方公里组件已获批准;海丰产业园已投入2亿元,完成启动区1.2平方公里及二期0.6平方公里工业用地的征地;陆丰市产业园区投入资金2.9亿元收回起步区闲置土地0.65平方公里,征收集体土地0.7平方公里;陆河县产业园完成征地2.33亩,平整土地0.8平方公里。
三是抓规划。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以科学规划为引领,推动各园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片区开发等前期工作。
一是修改完善了《深汕特别合作区发展总体规划(2013—2030年)》,于2014年11月获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明确合作区“四区一城”发展定位,同时组织编制了《深汕合作区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瞄准“产业高地、生命绿洲、未来之城”的品质定位,加快推进深汕特别合作区创新发展。
二是通盘研究和指导共建园区产业定位及规划。指导各县、市、区园区规划建设,在原有基础上扩大到15平方公里左右,体现“产城融合、多规合一、生态环保”的规划理念。
三是开展多个专项规划设计。深汕特别合作区开展了滨海片区概念性规划竞赛、324国道鹅埠段城市化设计、小漠港区规划设计等前期准备工作,海丰产业园已完成产业转移园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中心启动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等。
四是加快推进市政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深汕特别合作区正在开展324国道市政化改造及鹅埠片区6条主次干道勘察设计等前期工作。汕尾市高新区已完成4条主干道路工程规划调整,即将动工。陆丰产业园主干道路龙湖路已基本建成,上海路、运河北路西段已开工建设。陆河产业园“两纵一横”道路基本完工,连接园区与潮莞高速出口的工业大道设计已完成。
四是抓资金。争取省及深圳市扶持资金投入、引进社会资本参与、建设投融资平台是加快汕尾园区建设发展、破解建设资金不足的重要举措。
一是争取省级产业园区建设扶持资金。推动各县级园区开展申报省级产业园区(产业集聚地)工作,目前,海丰、陆河、城区已获省级产业园区认定,陆丰、红海湾正在组件申报。2014年,深汕特别合作区争取到省产业园区扩能增效资金共2亿元以及运转经费5000万元;其他产业园区分别争取到省产业园启动资金5000万元。
二是推动深圳市帮扶资金落实到位。深圳市级财政投入7亿元资金,用于深汕特别合作区园区建设。同时,计划投入4.4亿元用于共建产业园区项目贷款贴息及企业奖励。深圳各结对区按照每年每区不少于1000万元标准投入共建园区建设。
三是探索建立产业投资基金。探索采取深圳市财政投入、社会资本参与、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建立不少于20亿元规模的产业投资发展基金,实现园区滚动开发建设。
四是通过PPP方式充分利用社会资本和力量。深汕特别合作区引进深圳特建发集团、盐田港集团、水务集团、燃气集团负责合作区范围内市政基础设施、小漠港区、水资源开发、供水、污水处理、燃气等投资建设、运营。陆河县河口宜居生态示范区项目已完成社会资本合作方采购招标,签订了项目建设框架协议和PPP合同。
五是大力搭建投融资平台。深汕特别合作区控股有限公司获得建设银行、浦发银行、深圳平安银行等金融机构230亿元的授信额度;市红草产业园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获得建设银行40亿元的综合授信额度;海丰产业园与太平洋建设集团公司签订了5年30亿元的融资框架协议;陆河产业园已落实融资4500万元。
五是抓环境。营商环境是园区建设中的重要一环,只有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才能确保招商项目引得进、留得住、快开工。
一是理顺优化深汕特别合作区运作体制机制。深汕两市印发了《关于优化深汕特别合作区体制机制加快合作区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1+4”文件),明确两市分工、起步区范围、地市级经济管理权限、投融资平台和土地储备中心组建方案,为合作区高速发展打下基础。
二是组建园区开发运营公司。深汕特别合作区及各县园区分别成立了投资控股公司或开发公司,负责园区运营。
三是树立汕尾开放发展新形象。组建招商精英团队,编制了汕尾市招商推广的宣传视频、画册、PPT、招商地图、旅游资源地图等系列资料,充分利用主流媒体、微信自媒体、海洋文化旅游节、大型展会等开展宣传推介活动,专门组织了驻深圳各新闻媒体到汕尾采访报道,全面介绍汕尾发展新形势、资源交通优势、招商优惠政策、对口帮扶动态等。
四是梳理完善招商优惠政策。深汕特别合作区企业享受深圳市企业待遇,合作区内注册的深圳企业享受深圳企业同等待遇,招工人员可以购买深圳社保及入户积分。指挥部与汕尾市相关职能部门和县市区加强衔接,研究制订产业发展引导目录和园区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建立招商信息和资源共享机制。
五是推动加快行政审批改革。不断压缩、并联“立项、用地、规划、报建、环评”等一系列审批流程,进一步减少了引进项目运营成本,提高了工作实际效能。
@深汕快讯
http://www.swsm.net/xwb/images/bgimg/icon_logo.png 该贴已经同步到 深汕资讯的微博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