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漫步于陆丰市博美镇溪墘村,村道笔直、环境整洁、绿色田园、清澈溪水,到处是一片生机勃勃。 近年来,溪墘村“两委”以加强农村基层治理为抓手,主动找问题、解难题,在创新中转变方式服务村民,服务发展。如今的溪墘村,干群亲了、日子美了、生活富了。 微信平台带来心连心的温暖 “以前到村里办事总要跑上三五次。现在好了,用微信,随时连线找干部反映问题……”一位家住溪墘村第五村民小组的村民高兴地告诉记者。“干群连线微信平台”极大方便了村民,这是溪墘村“两委”为村民做的“贴心事”。 溪墘村运用手机微信网络,建立的“干群连线微信平台”,实现了村民与村“两委”干部的无缝对接,密切了干群关系,使干部群众心连心、党群关系鱼水情。 “不定期地把政策法规、公告、通知等信息通过手机微信予以发布,同时把村民的所思、所盼、所忧、所急进行集中化、信息化、动态化管理。”博美镇党委组织委员胡楚辉告诉记者,“通过微信或电话及时回应村民期盼,处理村民诉求,化解村民之间矛盾,使之成为‘村民诉求更便捷,问题解决更快捷,服务村民更直接’的便民通道,有效解决村民关注的热、难点问题,给村民送去‘心贴心’的温暖。” 溪墘村设立的微信公众号囊括了国家惠民政策、村公益事业投工投劳、村民诉求、治安维稳、村干部工作群众评议、村民医保等多个平台,覆盖了村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村民好评如潮。 村财镇管民理还权于民树新风 “给村民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近年来,为有序推进村级财务管理工作,防范村级债务风险,维护村干部和广大村民的合法权益,溪墘村在全村4个村民小组全面开展了“加强村级财务管理”工作。 在推进实施“村财镇管民理”中,溪墘村采取“5+2”模式,健全了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村务监督、资产管理、财务公开、“村财民理镇监管”财务管理暂行办法5项制度,规范了“村财民理镇监管”、“ 一事一议”业务2条工作流程,扭转了目前农村村级财务管理比较混乱的局面,维护了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村民的合法权益,促进了溪墘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该村成立了村务监督委员会,建立健全了村固定资产管理使用制度,对固定资产定期盘点,对土地使用情况及时登记,而村集体经济重大变更、重大投资项目、年度收益分配方案等都由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村里的大小事情都要张榜上墙或在“干群连线微信平台”公布。处理村里的事情,涉及村干部的,该干部一律回避。有时村里还要请村民代表来查帐。 “村财镇管民理”制度的实施,从制度上保证了农村财务的规范化、制度化,为溪墘村新农村建设注入新动力。 创新工作模式让群众更和谐幸福 “我们村北倚广汕公路,东邻八万河,五里牌水库灌渠在村东侧通过,全村有5500多人,分四个村民小组,曾经是全镇最穷的村。过去村民生活环境差,除了种菜就是种瓜,村道也是一溜烂稀泥,就连卖杂货的小商人都没敢来,村子像八卦阵,人进去很难走出来。”该村党支部副书记孙英田告诉记者,在各级党委、政府大力支持下,该村抓住党建提升工程的实施和新农村建设的有利契机,结合本村情况,因地制宜,走出了一条持续发展和长治久安之路。 这几年,溪墘村和陆丰市委政法委、纪委建立了精神文明共建联络点,经常请这两个单位的主要领导到村里为村民讲解法律知识,提高村民的法律意识。 2005年,村支书孙木奇自掏腰包250万元,为村里新建了一座占地800平方米、建筑面积400平方米的二层村行政办公大楼。这些年,在他的带动下,村干部积极发动村民,集资2000万元大搞新农村建设,先后建起一个占地10000多平方米、有64个档口的市场;建起一所有操场8000多平方、校舍建筑面积1600多平方米的新学校;修建了一条通往广汕公路长3.5公里的村道和3公里的环村道,使4个自然村全通水泥路;新建了4座公厕,实现人畜场所分离,用上了干净卫生的公共厕所;完成了村里的水利灌溉和渠道护坡工程,架设了路灯,在池塘、溪边建造了近1公里的防护栏等;投资500多万元,建设了一个配套有文化室、阅览室,有健身器材等运动设施的5000平方米的幸福文化广场。孙中山先生的孙女孙瑞芳女士还专门给“幸福文化广场”赠送了一尊高2.1米孙中山先生铜像,成为溪墘村最具历史文化价值的标志性建筑,大大提升了该村的文化品位。 该村成立了一支由6名村民组成并配置有巡逻摩托车、警械等的治安队,日夜加强巡逻,确保治安稳定。如今,该村所有的村民家庭都装有电视电话,100%喝上了卫生的自来水,村集体经济年纯收入达到6多万元,全村人均纯收入超过4000元。(来源 汕尾日报 记者 李济超 通讯员 吴文科 蓝纯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