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丰道教音乐的挖掘者——小记老音乐人卓荣光与紫竹观之缘
陆丰“紫竹观道教音乐”现有道韵曲谱,就是20多年前陆丰老音乐家卓荣光的杰作,他采用海陆丰地方戏曲和民间音乐的固定调记谱方法整理并加以研究,从而形成了具浓郁地方特色的海陆丰道教音乐,极大地丰富了我国民间音乐艺术宝库,并为研究广东省民间音乐的渊源提供了宝贵资料。 卓荣光于上世纪50年代师范毕业后,被选送广东省音乐院进修,从此结缘音乐,吹拉弹唱颇为拿手,由龙山中学推荐到陆丰县文化部门工作。陆丰紫竹观属全真教龙门派的法脉。道教音乐怎样延续汉唐以来民族音乐的血脉,道韵怎样凸显海陆丰地方戏曲的特色,血气方刚的卓荣光对此全身心投入。他辗转四处寻找资料,研究道教的历史。“晋代道教卢循起义失败,余众分散到我们海陆丰,散居于沿海港门及岛屿,史称‘卢亭’。从那时起,海陆丰就有了道教道徒、道观道乐了。”卓老感慨道,“我和陈信义、林信专道长无数次地座谈交流,渐渐识得道教精髓,才开始执笔。” 两位道长不厌其烦配音演唱,卓荣光诙谐地说“二分钱一支的铅笔,用成的秃头可以装满一大桶”,将其大量的曲目一一记录下来,再琢磨加配古老的乐器,自成体系抢救了海陆丰道教音乐文化遗产。 1999年“紫竹观道教音乐”作为广东省道教音乐代表作编入《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广东卷》,同年10月参加首届省道教协会在广州花都圆玄道观举行启建万缘法会设坛汇演,受到国家、省道教协会领导的好评。 2009年10月16日,“紫竹观道教音乐”入选广东省人民政府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音乐类名录。“消息传来,我接连两三个晚上彻夜未眠。”卓荣光如是说。之后,他帮助紫竹观组成“道场经师队”“伴奏乐队”,策划编程道场表演,编写“道场启壇钟鼓乐”、“道士登堂拜科乐”、“道场尾声曲”。与此同时,他还为老子的《清静经》、《感应经》、《五谷经》等谱曲并予以教唱,丰富了宗教民俗曲目内容。(来源:汕尾日报通讯员 林保虔)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