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家乡童谣改编成歌曲,这个女生把《隆隆隆》唱上央视节目
当汕尾姑娘把家乡童谣唱上央视时,汕尾人平静的心开始火热起来。海尾巴,这个出生于陆丰碣石镇的汕尾女孩,用一口纯正的家乡话把汕尾童谣唱进了央视演播厅。
那一刻,我们只想说:“汕尾青年,出息了!”
你以为的小调,是汕尾流传甚广的方言童谣
很多人不知道,海尾巴改编的《隆隆隆》《乡里》背后,藏着的是汕尾渔民的海上记忆。这些歌谣,是渔民在风浪里摇橹时的号子,是母亲哄孩子入睡的呢喃,更是汕尾文化活化石般的存在。
独特的唱腔,每个转音都带着海浪的节奏;
只有当地人才懂的“海鲜味”词汇,把鱼虾蟹的名字唱成诗;
句句押韵的童谣结构,像渔网一样密实又充满张力。《隆啊隆,骑马去海丰》童谣歌词(常用一段)
隆啊隆,骑马去海丰;海丰人姓陈,骑马去巡田;巡田生柳枝,柳枝插茶瓶; 茶瓶盛橄榄,橄榄双头红; 长竹篙,短竹筒; 红心姐,做媒人; 做着知奓?做着大房;大房人刣猪,细房人刣羊;拍锣拍鼓等新娘,新娘知时嫁? 初一嫁,初二抱囝转外家。
但时代让这些歌谣只能在小渔村的老厝里回响。直到这个98年的姑娘,背着吉他闯了回来。
她把老祖宗的声音,装进年轻人的耳机里
海尾巴做的不是简单的翻唱,而是一场“文化翻译”。她的作品以汕尾陆丰方言为基础,融合Indie Pop、Alternative Rock等风格,让完全听不懂汕尾话的年轻人也能跟着哼唱。
这种“叛逆”的传承,让汕尾歌谣不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成了Z世代的社交货币。
真正的文化自信,是让世界听见你的“不一样”
从网易云999+评论到央视舞台,海尾巴用时间证明了,越本土,越国际。
她的成功不是偶然。
在汕尾,越来越多90后、00后青年正在用各自的方式"翻译"家乡,有插画师把妈祖文化画成国潮动漫,有程序员用游戏引擎还原红宫红场,有海归创业者把海产品做成文创IP,他们拒绝“悲情保护”,选择“创新传播”。
就像一位网友说的:“当00后开始用自己的方式讲家乡故事,传统文化才算真正活着。”
热搜会退潮,但文化的声音会一直在
如果你还没听过汕尾歌谣,今晚就戴上耳机听一下《隆隆隆》吧。那个98年女孩用家乡话唱的每个字,都在告诉我们:最酷的青年文化,不是追逐潮流,而是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潮流。
汕尾的声音,值得被世界听见。来源 | 汕尾共青团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