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十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十年,陆丰市总工会已组织筹集资金471.3万元,帮助2342名困难学生圆了大学梦。
十年,陆丰市总工会积极探索创新助学形式,引导社会广泛参与,努力营造了关爱困难职工子女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把“金秋助学”活动打造成为党政认可、职工拥护、社会赞誉的“民心工程”和“德政工程”,赢得了许多崇高的荣誉。在去年广东省总工会“金秋助学”十年回顾暨2013年启动仪式上,陆丰市总工会作为全省唯一一个基层工会在会上作了经验介绍。
提高助学规范水平
早在十年前,陆丰市总工会开展“金秋助学”活动之初,就率先制定了一系列帮扶政策,确保 “金秋助学”活动落到实处。
该市总工会积极发挥工会组织拾遗补缺的作用,不断完善机制,努力增强“金秋助学”活动每一个操作环节的公开性、透明度和规范化水平,自觉接受各方面的监督,让社会放心,让群众满意,使“金秋助学”活动成为真正的“民心工程”和“德政工程”。一是公开资助条件。通过电视广播和在各高中学校张贴通知等方式公开资助条件,将政府及其他部门没有救助的又符合救助条件的孤儿、单亲子女、天灾人祸造成经济困难的特困学生作为资助的主要对象,确保他们能够顺利入学。二是严格资助对象审核程序。资助对象必须经过学校推荐、相关单位证明、职能部门把关和领导小组讨论通过,确保助学申请审核和助学金发放公平、公正、公开。三是坚持资助反馈制度。向每一个捐资单位或个人发出一封感谢信、捐资芳名榜和一份资助对象名单,增强捐资单位或个人的荣誉感,并了解助学金的来源去向。四是采用集中发放方式。集中当年度捐资单位和个人以及受资助的学生,召开一次助学金发放仪式,直接将助学金发给受助学生。五是坚持公开制度。在助学金发放仪式上公开捐资和发放情况,向捐资单位和个人、受助学生、社会交出一份明白帐。将“金秋助学”活动档案、捐资芳名榜和受助对象资助情况向社会公开,增强社会对“金秋助学”活动的认识、支持和监督。
拓宽筹资助学渠道
针对该市财政收入少、职工群众收入少、工会经费收入少,而困难职工、农民工家庭多的“三少一多”困难情况,十年来,陆丰市总工会充分利用工会组织优势,积极探索创新思路,进一步拓宽筹资渠道,将“金秋助学”活动由单一的工会经费和帮扶专项资金投入,转变为“三条腿走路”的助学体制,极大地拓宽了筹资渠道,为寒门学子顺利入学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该市总工会一是争取市财政将“金秋助学”资金纳入预算,每年拨给4万元;二是每年组织党政部门和基层工会开展捐献爱心活动,几年来共筹得资金261.5万元;三是积极发动社会各界热心人士、港澳同胞、企业家、劳动模范结对帮扶,几年来共捐资181.8万元。
与此同时,该市总工会还认真采用单位或个人与贫困学生结对帮扶、对口资助、劳模爱心帮扶等形式,推动助学帮扶进一步发展。近年来,该市教育局、工商联、烟草公司、供电局、电信公司、团委、妇联等行政企事业单位以及外出经商成功人士刘振群、吴远溪、黄坤先生等,已先后自发独立开展“金秋助学”活动,捐献资金共计186万元,从而使该总工会资助人数、筹资金额多年来位居汕尾市各级工会之首。
强化社会助学力量
“金秋助学”活动是一项系统工程,牵涉部门较多。陆丰市总工会每年都积极与扶贫、民政、教育、团委、妇联等部门单位加强协作,推动建立助学联动协调机制,特别是与该市教育局联合,对处于九年义务制教育阶段的特困职工子女免收杂费,对被高中计划内录取的子女减收学杂费,并积极协助考入大中专院校的特困职工子女办理助学贷款,提供勤工俭学岗位。同时,还动员社会各界热心人士以及劳模等开展结对帮扶,拓宽社会捐资渠道,实现宣传效果累加、帮扶资源互助,形成了助学合力,建立“党委政府大力支持,工会组织协调牵头,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助学新机制,极大地拓展了“金秋助学”活动的广度和深度。
真情,将希望点燃;真爱,为困难学子撑起一片蓝天。十年来,陆丰市广大困难职工子女在工会的关心支持下顺利踏进了大学校门。十年中,“金秋助学”活动已成为陆丰总工会帮扶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广大困难职工欢迎、社会各界认可的工会工作经典品牌。(来源 汕尾日报 记者 李济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