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汕尾日报记者 郑溢涛 通讯员 蔡小然 王荣辉 叶复、黄伟兰夫妇,自从携手踏上红地毯那一刻起,迄今半个世纪以来甘苦与共,冷暖同担,关爱他人,曾被省妇联评为“广东省百对金婚好夫妻”,其家庭也获评“全国模范和谐幸福家庭”,他们的事迹在中山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广为传颂。 叶复、黄伟兰伉俪都是汕尾乡贤。叶老是海丰县梅陇镇人,1933年生,参加过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离休前任中山医肿瘤防治中心党委书记,曾获“全国卫生系统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 、“开国将士”、 “共和国史册上的优秀儿女” 、“中华爱国先进模范人物”、“百佳军旅功臣”等荣誉称号,个人传略被刊入《开国将士风云录》、《共和国奠基者》、《世界名人录》。 黄大姐是汕尾城区人,1936年出生,退休前任中山医科大学眼科中心党委纪委书记,荣获过中山医科大学“卓越服务奖”。 去年清明节,趁着叶老夫妇回乡扫墓之机,我们走近他们,聆听了这对有情人的人生故事。 恩义情缘 梁燕女士是肇庆新兴人,与叶老夫妇原本非亲非故,在叶家当了三十六年保姆,亲如家人,一些不知情的友人还以为她是叶老的亲娘。 “梁燕,我们尊称为妈妈,她的大恩大德让我们刻骨铭心,终身难忘!”叶老深情地说。 他们是怎样与梁妈妈结缘的呢?伟兰大姐接过话茬,解开了我们心中的谜团:梁妈妈早年丧夫,惟一的女儿成婚后,她不愿意给女儿增添麻烦和负担,便只身到广州谋生。当时梁妈妈在叶老邻居家当保姆,与他们住同一栋楼,常到他们家串门,逐渐熟络起来。闲谈之中,梁妈妈常流露出她年老以后生活的忧心,他们也深以为然,于是叶老就试着替她给有关部门写了报告,要求将她的户口迁来广州,竟然顺利地获得批准,这令梁妈妈喜出望外。 过了一段时间,邻居因孩子大了辞退了她。此时,她见叶老夫妇既要上班又要带孩子,就主动提出帮他们带孩子,只要管吃、管住就行,不要工资。开始他们不同意,怕亏了她,但她很执拗,说他们夫妇人品好,能在一起生活她开心。“她的真诚打动了我们,于是,我们便按时价给其工资,让她在我家吃住。”伟兰大姐说。 “梁妈妈从1956年起,到1992年去世,一直与我们一起生活,即使在极左路线影响下,我进牛棚,被抄家、批斗、监禁,妻子被下放劳动的困难时期,她始终不离不弃,支撑着我们破碎的家。”对梁妈妈,叶老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1958年,他们的小儿子出生不久,叶老被下放到海康县劳动锻炼,伟兰大姐则被通知回海丰县当中学教师。梁妈妈毅然决定陪伟兰回海丰,她在广州一中当保姆的老乡极力劝阻,甚至趁梁妈妈拜访她时将其反锁在屋内,但梁妈妈义无反顾,终于与伟兰母子一道回海丰度过了一段艰难的难忘岁月。1968年的“文革”浩劫中,叶老受株连,被打成“黑帮红人”,武装押送到花县农村监督劳动,妻子又被通知到干校劳动。于是,梁妈成了家里的顶梁柱。她每月领回叶老夫妇的工资,精打细算过日子,悉心照料小孩,把家里的大小事务料理得妥妥贴贴。“若没有梁妈打理,两个孩子又会是什么样子?实在不堪设想。”这是他们夫妻俩常挂在嘴边忆起的往事。 梁妈后来因“脑肿瘤”摔倒在卫生间,叶老立即将其紧急送院留医抢救,夫妻俩和儿子、儿媳日夜轮流守护。四天后,梁妈安详离开了人世。他们为了报答梁妈的恩情,在银河公墓花费了三万多元为其购了墓亭,立了墓碑。每年清明节,还铁定约齐家人前往祭扫,以表达他们的无尽哀思与怀念。此外,还想方设法,将梁妈妈学医的外孙子介绍到广州的医院工作…… 桑梓情深 叶复夫妇离退休前分别是中山医肿瘤防治中心党委书记、中山医眼科中心党委纪委书记,他们人在内名在外,家乡人到广州寻医问药,难免要找其“麻烦”。 提起这些,伟兰大姐感慨地说:“家乡人来广州就医,有的举目无亲,人地生疏,不知道找哪个科室?哪个医生?多逗留一天,就增加一日的费用,陪护费比医疗费还要多。这对于患者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老叶患病之后,我们承受着精神和经济的双重压力,深有体会。家乡人只要来找我们,无论身份贵贱,还是相识与否,都是来者不拒,挂号、床位,或与医生商量医疗方案,都一一为其办妥。个别患者回家时无钱购药,我们还先垫付药费,使患者早日治疗,甚至挽救生命。”上世纪80年代,捷胜镇一位姓李的建筑小工,在刷石灰水时,不小心被淋到眼睛,其中一只眼睛的角膜烧坏,由于医治不及时,继而溃疡。他托熟人找到伟兰大姐,伟兰二话没说,马上带他找医生检查治疗,控制病情的发展,保住了另一只眼睛。阶段性医疗结束时花光了费用,无钱购药带回去进行后续治疗。伟兰得知后帮其垫付了药费。他回到捷胜,逢人便说在广州遇到了好心人。一个月后,他回医院复查时,特地从家乡带了自产的几斤花生和蕃薯,送给他们,以表达其感激之情。他的质仆和真诚,感动了伟兰大姐,让她至今仍记忆犹新。 汕尾中学退休的张老师以其亲身经历,让我们从另一侧面感知叶老夫妇的为人。张老师说:“1984年,我在汕尾被误诊为肝脏“占位性病变”,家人甚为焦急,找到叶老夫妇帮忙。在中山医检查当天,他们夫妇忙前忙后,并在检查室外等候,后见检查时间过久,伟兰还亲自跑进去问明情况。他们夫妇的热情关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推己及人关爱乡人的良好品质,如春风拂面,温暖人心,赢得了乡人们口碑载道的赞誉和爱戴。据了解,曾经受过其帮忙的乡人,闻知叶老夫妇回乡,总是争着请其吃饭。叶老夫妇开玩笑地说:“每次回乡,我们都不敢主动打电话告知亲友,生怕盛情难却。” 患难真情 叶老夫妇丰富的人生经历,使他们对“家”的含义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他们总是说:“家庭是社会的基础,家庭的和谐是社会稳定和进步的体现。”因此,他们夫妇俩很重视家庭教育,不仅教育子女学好文化知识,也很注重他们的品德培养。在夫妇的言传身教下,儿孙们都尊老敬贤,学有所成,小儿子是中山医外科教授、硕士生导师,孙女都在加拿大读书,其中大孙女已大学毕业,在加拿大工作,小孙女已取得医学硕士学位,今年参加博士生招生考试。像他们这样和睦相处的家庭,人才辈出,是一个多么令人羡慕的家庭。 耄耋之年的叶老,精神矍铄,思维敏捷,说话清晰。初见其人,不知详情,我们绝不会想到叶老与直肠癌、肺癌、胰腺癌的转移复发抗争了17年之久。1996年底,时年63岁的叶老被确诊为直肠癌晚期,翌年初做了根治手术,三年半后,癌细胞转移到肺,做了肺部份切除术,继而转移到胰腺,又做了胰头周围淋巴结清扫术并切除了胆囊。每次手术都是住院二十多天。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和家人的贴心呵护下,生命的活力逐渐回归。现在病灶消失,癌细胞再没有复发转移,堪称奇迹。 聊起抗癌经历,叶老说:“家人及亲友的关爱和慰藉,让我增添了信心和力量。首次入院手术,恰逢1997年元旦,是我家最难过的一个节日,一家人都在为我忧虑,心情沉闷,但都强装笑脸逗我开心。记得读小学的孙女特意买了个绘有大红心图案的贺年卡,写上‘爷爷,我们都深爱着您,支持着您,您要有信心,您的病一定会好的’,手捧贺年卡,感受着孙女的祝福,幸福之情油然而生,激发了我的求生欲望。让我最难熬的是第三次手术愈后出院,回家当夜,突然食道烧灼难忍,随着翻肠倒胃,呕吐不止,冒汗虚脱,不得不连夜请急救车拉回医院抢救。经查,原来是‘胃瘫’作怪,药物从静脉注射,食物做鼻饲插管术又忍受不了,只好做十二指肠导管术,衍生了尿急尿频的后遗症,接着做了两次尿道引流术,还引发了冠心病的严重发作,幸好抢救及时而脱险。这次住院治疗四个月零四天,是我一生中最难熬的时光,口不能说话,手脚不能动,眼视物变形,大小便失禁,还出现幻觉,危在旦夕。同事、亲友和家人得知从各地前来探望。尤其是老伴全程陪护,寝食难安,神情憔悴。一名当医生的学生,见状怜悯老师,多次让爱人送靓汤到病房为老师增加营养。”“医生对癌症病人的三诊法是:手术、化疗、放疗,‘犹如程咬金三板斧’,之后,就要看患者的意志和家人的照料,为了增强老叶的抵抗力和免疫力,我反复比对、筛选,寻找医疗药物,工资都花在老叶的身上”伟兰大姐插话道。说到这里,叶老深有感悟地说:“人的身体最宝贵,别的无所谓;我能活到今天,是老伴的贴心陪伴和默默呵护,要不也许早就走了。” 话别之际,叶老对我们说:“如今虽是年过八旬,但我还有理想和信念,对当下的幸福生活仍怀有深情的留恋,活着就是精彩。”这是多么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啊! 怀着深深的敬意,我们衷心祝愿这对金婚夫妇携手欢度金钢钻婚、白金婚、钻石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