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是深汕特别合作区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之年,无对比不成变化,从2年前只签约了6个项目,到今年一年时间却签下了30多个项目,什么样的城市才是最吸引人气的?又是谁将荒凉的蛮夷之地脱胎换骨?制造业和服务业如何相辅相承?这就是汕尾市人民政府常委、副市长何学文所面临的问题。一年来的探索总算垦荒出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招商选资工作立足为深圳未来主体产业做配套,形成合作区品牌效应,引发珠三角企业前来抢滩。通过采取“公务员+社团”的方式组建招商精英团队,充分利用主流媒体、微信自媒体、海鲜美食节、大型展会的宣传推介作用,积极发挥深圳市商会、协会、招商合伙人的公共推介优势,开展定向招商、精准招商和全产业链招商,引进了华润、台塑、清华同方等龙头企业,带来了一批上下游配套企业落户,将形成一批附加值较高的跨区域新型专业园。 自从何副市长接任以后,我们先后接待有180多批次2130多家企业,基本上是每周有组团、每天有项目,企业提出投资意向项目160多个,通过双方对接洽谈,正在跟踪落实的项目104个,我们还在深圳、汕尾两市分别举行了4次招商推介会,先后与清华同方、金科纳米、康强管材等73家企业签订了投资协议,签约项目金融764亿元,其中有5家是世界500强企业,深汕特别合作区管委会副主任周建文透露。 如果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口吃不成一个胖子”,那么,自从常委副市长何学文上任后,汕尾就是个例外。今年以来,这里分别举办了4次重大项目集中动工仪式,37个项目相继开工,总占地面积771万平方米,总投资金额250.1亿元,平均投资强度达到4398元/平方米(293万元/亩),全年产业项目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6亿元。华润电厂、腾讯数据中心、晟火科技、田园沐歌、瑞和、大百汇、中瑞、华瑞等一批产业项目即将建成投产。有了“四区一城”的明确规划定位,即区域协调发展示范区,深圳产业拓展支撑区,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协作区,粤东振兴发展先行区和现代产业新城,到2020年合作区起步区基本建成,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25亿元以上,人均GDP达到10万元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20亿元以上。
该贴已经同步到 深汕新闻的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