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开展全面对口帮扶工作以来,深圳对口帮扶汕尾工作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振兴粤东西北战略部署和全省新一轮对口帮扶工作要求,扭住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园区建设、城市扩容提质“三大抓手”,充分利用深圳的资金、技术、产业、项目优势,将先进生产力向外辐射,成为带动我市发展的巨大引擎。 2014年2月至今,深圳市累计投入帮扶资金28.67亿元,深圳各级各部门共选派了232名帮扶干部,先后组织了4380多家企业和商协会到深汕特别合作区和我市各县(市、区)考察投资环境,与我市联合举办了8次大型招商活动,共引进签约项目293个,计划投资额3431.82亿元;动工项目160个,计划投资额1195.05亿元。 深圳市不断加大对口帮扶资金投入,在前年投入7亿元的基础上,去年又追加了10亿元以股本金的形式注入合作区,主要用于开展小漠组团10平方公里的土地征收。该市财政一次性安排2.2亿元对口帮扶产业园区项目贴息资金,并制定有关管理办法,使该笔资金用到实处。同时,深圳市政府投资引导了资金切块5亿元,设立规模为15亿元的产业投资基金,实行市场化运作,用于我市和县(市、区)的产业帮扶。该市还安排了1亿元社会民生帮扶资金,用于帮扶我市社会民生、新城建设、交通设施、改革开放等。该市各结对区(新区)每年安排不少于2000万元帮扶资金,用于区县共建产业园区开发建设。 深汕合作区步入“工地时代” 在深汕两市的通力合作下,深汕特别合作区进入了发展快车道:建设合作区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官网等宣传平台,制作合作区规划宣传片和形象片,充分展现合作区投资发展新优势和规划建设新前景,全面打造合作区新形象;成立合作区商会,建立招商合伙人制度,与国内外和港澳台各类商会、行业协会、投资机构广泛深入对接,构建招商资源共享平台;聚焦世界500强、央企、省属国企、深圳市属大型国企和大型民营企业及上市公司,着力引进中交建、中建五局、中城建、深圳特建发、深业集团、振业集团、天健集团、太平洋建设集团、铁汉生态等大型企业和上市公司。仅去年合作区就举办了4次投资环境推介会,累计签约项目95宗,计划投资总额1193.3亿元,涵盖电子信息、医药器械、生态旅游、科学教育、市政配套等行业。 去年7月23日,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广东深汕特别合作区管理服务规定》,意味着深汕特别合作区的法律地位正式确立,履行职能从行政授权转化为法律授权,行使地级市管理权限有了法律依据。目前,我市授予合作区管委会行使31项地级市经济管理职权,省财政对合作区实行财政直管体制。整合资源做强投融资平台,增强合力开展土地收储,依托深圳资金、人才、技术等优势加强合作共建力度……合作区各项工作正快马加鞭推进中。 区县结对帮扶硕果累累 由罗湖区与陆丰市、龙岗区与海丰县、光明新区与汕尾城区、坪山新区与陆河县合作共建产业园区,是此次全面对口帮扶的“重头戏”。 2014年2月至今,我市各县级产业园区实现签约项目125个,动工项目70个。特别在大项目引进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我市与深圳比亚迪公司成功签约,比亚迪公司将在陆河县、城区、红海湾开发区等地投资建设6个项目。目前部分项目已动工建设,今年5月可投产,预计产值达200亿元以上。4个区县共建产业园区与汕尾新区形成了“1+4”的产业格局,改变了汕尾没有规模化县级产业园区的状况。 深圳对口帮扶汕尾指挥部积极指导各产业园区争取发展资金,协调落实深圳市产业帮扶贴息资金和产业发展基金使用范围,推动扩展到我市各区县共建产业园,争取到各类扶持资金7.5亿元。截至目前,共投入开发建设资金11.07亿元,完成征地2.27平方公里,组件报批面积2.74平方公里。其中,红草产业园区已完成了征地1125亩,一期4条主干道已开工建设;海丰县产业园区中心启动区1.2平方公里及二期0.6平方公里工业用地的征地工作已基本完成,现正加快推进中心启动区“七通一平”市政建设工程;陆丰产业园区东海大道、龙湖东路已基本竣工,上海路改建、运河北路改造等工程正动工建设中;陆河产业园区新平整土地500亩,连接园区与潮惠高速公路的工业大道已完成规划设计并全面启动征地工作,1万伏变电站和容积2000立方米的自来水厂已建成,日处理能力3万吨的污水处理厂已开工建设。 深圳市各结对区(新区)参照市级对口帮扶内容,在重点抓好共建产业园区建设的同时,配合推进基础设施、城区扩容、社会民生、改革开放等领域工作,夯实县域经济基础。龙岗区在海丰县开展医疗方面“三个一”帮扶(100万元设备、100人培训、1个专业科室)活动,在教育方面重点开展了支教、学校“一对一”帮扶、教育信息系统、教育园区等帮扶项目;罗湖区推动建立了陆丰市人民医院深圳市眼科医院联合眼科中心及在线诊疗平台;坪山新区安排100万元用于社会民生服务,帮助陆河县开展道路建设和提升医疗、教育水平;光明新区投资了230万元帮助城区建设6个村头公园。 全面“融珠”进程加快 为帮助我市全面“融珠”,深圳市积极推动深汕两市交通一体化发展,推动深圳——汕尾(厦深)铁路城际捷运筹备工作,打造深汕“一小时”工作生活圈;推动深圳到深汕特别合作区四大通道(深惠城际轨道东延、惠深沿海高速东延、珠东快速、深汕水上航线)前期研究工作,努力缩短深圳到汕尾的空间距离。同时,协调深圳特建发、盐田港集团、中建股份公司开展小漠国际物流港一期PPP合作项目以及粤电LNG接收站项目。 除此之外,深圳市还扎实推动深汕通用机场前期工作,促成了中航直升机与深汕特别合作区签订投资合作协议;组织专业机构完成了广汕铁路深汕特别合作区段线路方案优化研究,协调我市有关部门推动深汕高速改扩建项目前期工作;成功通过了省级现代海洋产业集聚区建设资金项目的评审,协助推进汕尾(马宫)海洋渔业科技产业园区建设,做好海洋养殖产业园区和清华大学海洋学院等项目的对接,计划引进企业初步投资额3.2亿元,并设置了海洋养殖产业园区。 扶贫“双到”成效彰显 第二轮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开展后,共有100多名深圳市驻村干部驻村帮扶我市90个贫困村、5817户贫困户。他们深入田间地头、坡头巷尾,详细了解贫困状况、致贫原因,因村因户施策,帮助农民调整产业结构,不断拓宽致富门路。据悉,目前累计到位帮扶资金7.35亿元,实施村项目2758个,到户项目56938个,预计实际收益3.83亿元,带动贫困户11.5万户(次)。 根据贫困村的实际,深圳市有针对性地开展帮扶工作,大力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帮助贫困村增强“造血”功能,修建了一批教育基础设施和集贸市场,修缮了一批废旧水利系统。特别在产业帮扶方面,通过建设农村合作社、搭建农产品产销平台等举措,使各帮扶村均有主导产业,目前,产业规模达4.2万亩,预期收益达1.24亿元,带动贫困户5027户。深圳市还开创“共筹”创新模式,建立了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切实提高村集体经济收入。如龙岗区集中了25个村的政府扶持资金2500万元,在梅陇镇征地建设了扶贫产业园;派驻陆丰工作组集中了19个单位的帮扶资金,建设了产业园区邻里中心;派驻陆河工作组建设了水电项目等,使帮扶村有长效稳定的收益。 经过三年时间,帮扶村的平均集体收入由0.65万元增长到8.46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由4300.56元增长到13179.6元,贫困户人均纯收入由2568.65元增长到9008.33元。村基础设施得到夯实,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来源:汕尾日报 记者 卓科荣 通讯员 林伟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