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雪 发表于 2014-10-30 09:00:13

无蛹的茧 发表于 2014-10-29 23:2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憋太久了,去减减压啦。

NoNoNo.水太深,你懂的。。哈哈。。

南方雪 发表于 2014-10-30 09:16:01

本帖最后由 南方雪 于 2014-10-30 09:18 编辑

         
       也许今夜进入我脑海的信息太戏剧化,从东莞女大学新生上吊自杀,到周游记的戏谑性更正,再到小雪翻天覆地的变化,起伏太大,我的心境如堆满一堆垃圾,很乱,很难下手。。。
      我想,“示弱”也许是生命最大的智慧——为了自尊,很多人以“弱”示“强”;为了生存,很多人以“强”示“弱”。君不见,韩信胯下之辱成就丰功伟业;勾践卧薪尝胆光复祖国河山。水遇石头优雅绕行;舌头柔软巧避牙齿。你以为宁折不弯铮铮铁骨,却不见多少英雄折翅,孤独饮泪壮志未酬?周和雪也许也是如此,所以才有180度的转弯?
      为避开这烦人的思绪,我先入工作入手,将近期需要完成的事务安排妥善。我将上面布置的任务,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并根据深圳帮扶汕尾工作指挥部领导意图,做了一个初步的宣传设想。
      为什么了解海陆丰情况,我点击了百度,寻找有关资料:据说,海丰在一千六百多年前的东晋咸和六年(331)置县,清朝雍正九年(1731)析东部三都(坊廊、石帆、吉康)分置陆丰县,至今两百八十多年。1988年,析陆丰县北部山区8乡镇建置陆河县,陆河是全国最年轻的纯客家县;同时,析海丰县南部沿海7乡镇建置汕尾城区,“城区”至今还没有名字,不要问我为什么?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哈。。。

南方雪 发表于 2014-10-30 12:12:20

哈哈,佩服麻辣水,海丰出大事了,“天上雷公,天下海陆丰”!海陆丰一些土鳖为什么喜欢讲封神?哈哈。。。靠。。。;P

南方雪 发表于 2014-10-30 12:13:52

无蛹的茧 发表于 2014-10-29 23:1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老公你真讨厌

作词:王钧


好听的歌,谢谢茧。。。哈。。。:lol

汕尾人马 发表于 2014-10-30 13:10:36

无蛹的茧 发表于 2014-10-29 23:2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憋太久了,去减减压啦。

{:4_109:}

汕尾人马 发表于 2014-10-30 13:11:06

{:4_102:}{:4_102:}

汕尾人马 发表于 2014-10-30 13:11:54

南方雪 发表于 2014-10-30 07:4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水太深了。。。

{:5_162:}{:4_141:}

南方雪 发表于 2014-10-30 15:00:01

汕尾人马 发表于 2014-10-30 13:1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4_129:}

南方雪 发表于 2014-10-30 15:00:12

汕尾人马 发表于 2014-10-30 13:1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4_120:}

南方雪 发表于 2014-10-30 15:00:44

汕尾人马 发表于 2014-10-30 13:1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4_131:}别笑哥了。。

南方雪 发表于 2014-10-30 15:03:02



      在海陆丰,除了汕尾市区的凤山妈祖,陆丰还有三座妈祖巨像,分别是在陆丰市区福山妈祖、南塘华山妈祖、甲子东宫妈祖;海陆丰四大古刹分别是玄武山元山寺、清云山定光寺、法留山清峰寺、莲花山鸡鸣寺,其中有三座在陆丰;汕尾市有“中国戏曲之戏”的美称,海丰、陆丰两县市就有正字戏、白字戏和西秦戏,全国三个稀有剧种,其戏曲艺术沉积深厚,历史悠久。陆丰皮影戏一直在民间生存、发展,有古代闽南语系的基因,又得海陆丰民间习俗的孕育,唱腔音乐丰富,地方特色浓厚,绘画、雕刻精致,表演生动逼真,优雅可观。2006年陆丰皮影戏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陆丰皮影是我国三大皮影系统之一的潮州皮影的惟一遗存,甚具地方特色的民间传统艺术。大安滚地金龙始创于南宋,距今已有870多年的历史。明嘉靖年间,黄氏光昭公一支从福建漳州移居广东陆丰大安南溪村,并带来“滚地金龙演史传”。黄氏南溪“滚地金龙”繁衍了十七代,代代都有继承传统的艺人。2006年,陆丰滚地金龙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陆丰甲子英歌舞即英雄之歌舞,而英雄则指梁山泊108好汉,在智劫生辰纲中,乔装打扮,混入大名府,表现有正义、有机智,不怕艰难,英勇奋进的精神,呈现梁山泊好汉的英雄气概。英歌舞是陆丰市甲子镇民间传统节目,历史悠久,流传至今三百余年,成为独格英歌舞。2011年,甲子英歌舞入选国务院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海丰县莲花山(海拔1337米)是海陆丰地区海拔最高的山峰;北回归线刚好穿过陆河北部螺溪镇;“螺河”是海陆丰地区最长的河流,流经陆河县、陆丰市;公平水库是海陆丰地区最大的水库,在海丰县城东北11公里,黄江中上游。1960年建成。集水面积317平方公里,有效库容3.83亿立方米。南海四大群岛中的东沙群岛是属于海陆丰的,东沙群岛在行政区划上属陆丰市碣石镇,但目前由台湾海巡署控制;真正的“粤东旅游黄金海岸”不是汕尾红海湾,而在陆丰市碣石湾的金厢滩(观音岭);汕尾市遮浪岩素有“粤东麒麟角”之美誉。“遮浪岩”如其名:一道山脊自高渐低挺然于南太平洋的波涛之中,天然的屏障遮挡了红海湾的巨浪。 更神奇的是,遮浪岩两侧形成截然不同的海面景观:一侧万顷波涛集结,以排山倒海之势冲击岸边,发出铁马金戈般的声响;另一侧却是风平浪静,涟漪微泛波光潋滟,成为游人或渔船休憩的港湾,一动一静是那般的分明,那般的异彩纷呈。
      汕尾港在民国时期有“小香港”的美誉,孙中山先生在其《建国方略》中曾将汕尾港列为重点发展的广东四大渔港之一;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设碣石卫,成为了明三十六卫之一(清承制),广东海防七镇之一,并与天津卫、沈阳卫及威海卫合称中国明清四大卫;碣石镇是人口最多的乡镇,总人口约23万,为陆丰三大经济强镇及陆丰五大港口之一,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广东中心城镇、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国家一级渔港、全国重点镇;2008年2月2日,世界湿地日,广东海丰湿地被联合国正式批准为国际重要湿地。这是继湛江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惠东港口海龟自然保护区后,广东第三处国际重要湿地。海丰县还被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评为“中国水鸟之乡”。
咸茶(擂茶)是海陆丰独特的饮食习俗,不分福佬与客家,不分男女老少,海陆丰人都爱吃这个,连马思聪当年在国外都每每提及它;陆河县被认定为“中国青梅之乡”。
深汕特别合作区位于汕尾市西部,包括鲘门镇、小漠、赤石、鹅埠四个街道由深圳市代管。深汕区特别在用地上,汕尾管司法、深圳管行政经济,一座新县区就这样在汕尾的土地下,深圳的哺育下发展。海丰的可塘镇在国际的知名度比汕尾高得多,有“珠宝王国”的美称,有上千家珠宝加工厂,产品远销日韩,欧美,台湾及东南亚;钟声坚(仁恒集团),陆丰东海人,以110亿个人财富,荣登《2006胡润百富榜》第八名;香港著名电影出品人和制片人,香港电影业、娱乐业巨头,中国星集团主席,向华强,陆丰大安人,曾经在电影《赌神》、《赌神2》中客串饰演龙五等角色;徐克,海丰人,出生于越南,香港著名导演,所拍经典影片有《倩女幽魂》《黄飞鸿》等;最有名气的美女是李珊珊,海丰人,1996年获得“香港小姐”冠军,1997年获得“国际华裔小姐”亚军;唱遍大街小巷的那首流行歌:“一万个舍不得,不能回到从前了,爱你没有后悔过,只是应该结束了……”,你知道是谁唱的吗?没错,这位美女是陆丰人,庄心妍。
      明朝中期为了平定倭寇,在海陆丰驻军数万,几乎等于当时海陆丰人口的一半;海陆丰之所以在海内外享有骁勇、团结的评价,是因为清朝政府为了分离海陆丰人,在海陆丰每个乡设了乌旗、红旗,之间互相斗争、抗衡了一百多年,同旗之间团结、异旗之间视如仇敌。直到改革开放后才转向和睦;陆丰市区最繁荣的马街,许多年前日军曾经在这里扔下许多糖果和饼干在街上,等到一大群小孩子来捡去吃时,日军惨无人道的扔下了几颗手榴弹;在台湾,名气最高的海陆丰人不是彭湃,而是近代广东军阀,“粤军之父”——陈炯明;我们海陆丰可不全是汉族哦,还有少数民族——畲族,聚居于海丰县鹅埠镇红罗村,人口仅约200人;唐朝建立后从海丰县分出了一个安陆县,也就是后来的陆丰县。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后又把安陆县并入海丰,先后只存在5年石寨古村落位于陆丰市大安镇,于唐朝武德五年(公元622年)设安陆县时开始建村,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2012年入选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2013年石寨村被评为“中国古村落“,成为“双料”国家级古村落,这在海陆丰地区绝无仅有。石寨名人代表:黄易。古代官衔最高的人——叶高标(今陆河县螺溪镇人),曾官至明代崇祯“太子太保”(当代官职最高的海陆丰人——谢非,陆丰人(今陆河县河口镇),原广东省委书记、前中央政治局委员、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南方雪 发表于 2014-10-30 15:15:04

{:5_177:}深思。。

南方雪 发表于 2014-10-30 15:19:14

有些错别字。。自己识别吧。。哈哈。。{:4_129:}

南方雪 发表于 2014-10-30 15:19:54

深山过后是深沟。。{:4_141:}

南方雪 发表于 2014-10-30 15:20:02

{:5_155:}

南方雪 发表于 2014-10-30 15:23:31



      哈哈,还有更有趣的,旧时汕尾地区的女性,由于长期受封建礼教“男尊女卑”“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影响,除大户人家外,一般人家的女孩没有机会接受正规学校教育,大多沦为文盲。一部分女性为人妻母后,因生活所迫不得不找一些职业谋生,但一无知识二无技术,怎么办?在旧社会,一些人专门干起低微又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行当,常见的有媒人婆、接生婆、挽面婆、舂米婆、洗衫婆、担担婆、食奶婆、姑仔婆,这八大类,统称“八婆”。
      媒人婆,旧时当媒人的妇女,多数知识浅陋,文化不高。平时,她们要四处串门,打听哪一家的闺女未嫁,哪一家的后生未娶,家中老少如何,是穷是富,从事什么职业等,要了解得一清二楚,所以落下了“八卦婆”的谑名。“东街说,西街跑,老身全凭一张口”,男女能成好事,多靠“媒人婆”的一张巧嘴。但也有些不负责任的,七讲八骗,单纯撮成,捞取“媒人钱”,骗吃骗喝,以致“乱点鸳鸯谱”,受人鄙笑,因此“媒人婆”一词也含些贬意,民谚“媒人嘴,放狗屁”、“媒人要吃十八顿”等即由此来。社会进步了,人们的婚姻观念早已改变,自由恋爱成为时尚,但“媒人婆”并没消失,仍是各类婚姻介绍所的补充。尤其在一些农村,“媒人婆”的行走仍然可见。
      接生婆,过去,妇女临盆分娩大多请“接生婆”到家中接生。汕尾风俗,女人分娩,其他人一律不准踏进产房,就是产妇的丈夫、婆婆也只能守候在产房门口,不得随意入内。否则,可能有“冲犯胎气”之嫌,而且产妇的血污晦气也不利于旁人。因此,产房里只有“接生婆”在操弄。在旧时代,接生用具是破碗片、旧剪刀、旧木盆和洗了又用用了又洗的旧破布等,碰到难产时,“接生婆”唯有烧香跪拜,请神佛保佑,求祈“是男是女早降生,也免使老身费猜疑……”所以俗语说:行船讨海三分命,生子女人没半成。孕妇产后要吃用何包蛋煎制的“酒碗”“压肠”;生男的吃4粒、生女的吃2粒。“酒碗”备有二份,一份给产妇,另一份给“接生婆”,以示感谢犒劳。
      挽面婆,所谓“挽面”,是一种利用纱线来拔除脸上汗毛的美容方法。从事这一行业的女性,称为“挽面婆”。挽面时,挽面婆首先在女子的脸上抹粉,作润滑之用。然后,双手拉开一条结成圆圈的纱线,另一头用牙咬着,交叉在女子的脸上“绞”。家境较好的妇女,每隔一两个月就要“挽面”一次,一般家庭也至少在过年、清明、端午、中元之前“挽面”,大家习以为常。依照汕尾旧时的习俗,女性到了15岁,就要 “挽面”以作“开面”,民间叫“出花园”,类似今天的“成人礼”。女孩第一次“挽面”,要邀请多子多孙的老妇人动手,如果这位老妇人不会,只要做做样子,再另外请“挽面婆”完成。女子出嫁前也要请老年妇女“挽面”。这个“挽面婆”,一般都是乡里较有威望的老年妇女,比较“好命”,子孙多,讲卫生。“挽面”近年来又渐渐兴起,在陆丰东海、海丰海城等地就开有“挽面店”。
      舂米婆,“舂米婆”是指旧时期专门帮人舂米的女人。舂米,谈不上什么工艺,过程也并不复杂,但绝对是个力气活。一口臼,用一块大整石凿成。它形同一只巨大的酒盅,臼口的直径不小于70-80公分。一只大的石臼,一般要四个人才能抬得动它。臼内凿有螺纹,臼的身子须埋在地下,臼口露出地面,四周泥土整平夯实,以便于清扫。在臼的上面,架着用一棵大树段做成的“碓身”,“碓”的头部下面有杆杵,杵的嘴子上按了铁牙。“碓”肚的中部,两边有支撑翘动的横杆,“碓”尾部的地下挖一个深坑,当把重心移到“碓”尾并将其向坑里踩压下去,“碓”头即抬了起来,然后舂下去,抬起来,再舂下去,就这样机械地重复,便是舂米。碓臼上面横着一根木杆或竹杆,供舂米的人扶手。熟悉的老手有时会连续不断跑跳着舂了起来;有的“舂米婆”还在身后背起自己的孩子以增加重量,舂起来更有力。一臼米舂下来,人早已汗流浃背,所以舂米一定是很有气力的人才能胜任。舂出第一遍的米是糙米,先去了稻壳。如果有鼓风车,只要把糙米倒在风斗的斗子里,摇出风来,米就会从风斗下面的漏槽里流出来,稻壳随风吹到一边。有的干脆就拿到外面在风头里去扬,用一小巴斗把盛着的糙米举过头,一点点的慢慢倒下来,借助自然风把稻壳扬开。然后,还要再舂上一到二遍;然后,才用筛子、簸箕精加工。碾米机出现后,“舂米婆”彻底退出历史舞台,也让“舂对”这一曾经与所有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工具成了收藏文物。曾听原汕尾政协文史委周波老人讲,某年,台湾有民俗博物馆专门派人员到陆丰八万镇运去舂米石器具作收藏一事。
      洗衫婆,“洗衫婆”顾名思义就是指专门帮别人清洗衣服、被帐的妇女。在旧社会,汕尾据港口之利成繁华地,有“小香港”之称,华侨多,商户多,富人也多,这些人普遍对衣着比较讲究,所谓“先见衣冠后见人”,富裕人家穿的是绫罗绸缎,一般人家也是衣冠整洁。为图个人方便,他们宁可在其他方面省吃俭用,也舍得花钱请人洗衣服,并要求浆烫。因此,汕尾的“洗衫婆”便应运而生,形成一种行业。汕尾濒临大海,旧时淡水缺乏,为确保衣物清洗干净,不留污垢痕迹,“洗衫婆”常要用人工到城外山沟里挑水,工作量颇大。从“接货”到“交货”,一般要在一二天内完成。遇上阴雨绵绵,衣物很难晒干,则需用炭炉来烘干或用炭火烫头烫干,才能按时交货。代人清洗衣物这个行业,表面看来似乎很简单,但要认真把它做好,也不容易。旧时的“洗衫婆”如今已摇身变为“干洗店”老板。清明回乡下扫墓,记者在某村竟见到新开的洗衣店,看来,“洗衫婆”虽退出历史舞台,洗衣行业却蓬勃发展。
      担担婆,凡专门从事以搬运为生的中青年妇女,汕尾人称为“担担婆”,也有叫“担脚婆”的,男的则称“脚夫”。汕尾历史上“担担婆”的出现是跟港口的发展息息相关的。汕尾地区地处碣石湾畔和红海湾畔之间,港口条件优越,鸦片战争后,与香港的商贸联系尤其密切。加之汕尾境内水系发达,陆丰有螺河、乌坎河,海丰有黄江、赤石河,这些水系将山区与港口连在一起,促进了商业繁荣。客商云集,货物运输繁忙,因而亦带动了搬运行业的发展。一些家庭经济比较困难的妇女,为了解决温饱问题,便纷纷走出家门投身搬运行业,当上了“担担婆”。汕尾旧时规模较大的商铺行口,都有固定的搬运队伍,遇到大批货物起落时,重量较轻的由“担担婆”负责搬运,按劳付酬,多劳多得。其中一些体积较大、比较笨重的机械设备和钢材、水泥、粮食、纸张等货物,因劳动强度大,则由身强力壮的男工搬运。也有些“担担婆”干脆跑单干,搬运一些零星、小量货物或行李。她们每天早出晚归,手拿一条竹扁担、一捆麻绳或一担竹箩,整天守候在轮船码头旁边,每当客、货轮靠岸后,她们便争先恐后跑上船去招揽生意。做担脚是一种重体力劳动,其先决条件必须是年富力强。其每天劳动所得虽不丰厚,但一日两餐亦勉强可以维持。由于货轮来货时间不确定,有时寒冬腊月,深更半夜,接到老板消息,也只能顶风冒雨连夜出动。
      食奶婆,专门用自己的乳汁为人喂养婴儿的中、青年妇女,古代称为“乳娘”,汕尾话称为“食奶婆”或“奶婆“。旧社会,百业萧条,民不聊生,有些家境贫困的壮年妇女,因生育儿女多,为了减轻丈夫的经济负担,解决生活窘境,有的分娩后不久便忍痛将亲生骨肉卖给那些无生育能力的富裕人家做儿子或嫁出去当童养媳,有的则自己出来兼给人当“奶婆”。雇请“奶婆”的,一般家境富裕,属大户人家;家庭经济条件一般,因产妇分娩后身体虚弱、无乳汁喂养婴儿的,也不得不顾请“奶婆”。当“奶婆”必须具备一些必要条件:首先要求身体健康,无慢性疾病及传染病史;其次要五官端正,最佳年龄在三十岁左右;三要乳汁充足,能保证婴儿哺乳的需要,并具有哺育、照顾婴儿的实践经验。“奶婆”大都在雇主家食宿,雇主每月付给报酬。每天均备有营养丰富的食品及上乘的靓汤供其饮食享用,以增加营养,保证奶水充足。很多做奶婆的,把婴儿带大后仍与雇主保持联系,虽无血缘关系,但有哺育之恩,彼此视同亲戚来往,孩子长大后有的还认其奶婆为契娘、干妈。
      姑仔婆,在“八婆”行列中,装神弄鬼的“姑仔婆”最为人诟病。“姑仔婆”即“巫婆”,汕尾民间俗称“铜身”。初出道的巫婆为了神化自己,往往会编出一派胡言,称自己因某种机缘,有仙家附在自己身体上,自己从凡体变成仙体,可以替人消灾、治病。有的人得了怪病,到医院找不出病因,巫婆鼓动巧舌,谎称对着她家供奉的某仙牌位,烧上几柱香,磕上几个头,将香灰和水吃下就能把病除。家门不顺,巫婆说这院子里有冤鬼,不驱鬼赶神会不安宁。谈恋爱不顺利,谈了好几个都谈不成;父母心急,自己焦急;如果是男性,巫婆就指点道你这是童子身呢,不能结婚,结婚后必死;如果是女性,则说你这是花家,不适合谈恋爱,否则有病患缠身。遇到一连串麻烦事后,总觉得自己中邪了,于是找巫婆消灾解难。巫婆说你是恶魔缠身,或是邪气冲顶,她可以替你消灾解难。家人出走,或是远方亲戚病危等等,找到巫婆,她们总能指引你应该怎么做……
      巫婆自称神通广大,能断阴阳,几乎任何麻烦事都能解决,当然目的只为了一个钱字。巫婆神汉流风所及,至今犹盛,她们虽然没有作奸犯科,却把人心弄得乱纷纷,绝不能等闲视之。
      哈哈,真是“八婆妈”。。。我为汕尾市有这么丰富的民俗文化感到惊讶。。。

南方雪 发表于 2014-10-30 15:27:17

{:5_177:}

南方雪 发表于 2014-10-30 15:27:24

{:5_148:}
页: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查看完整版本: 情迷夜汕尾